当前位置: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答卷

清晨的阳光,轻洒在北湖区郴嘉路新铺的沥青路面上,市民漫步在崭新、宽阔、平坦的道路上,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从“晴天一身灰,雨天满脚泥”到“道路平、路灯亮、排水畅”,这条连接学校、居民区和机关单位的城市道路蜕变,成为郴州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郴州坚定不移地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通过实施城市更新、乡村建设、产业协同等一系列举措,打破了城乡二元结构,推动了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勾勒出一幅城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现代化图景。

图片

北湖区郴嘉路(图源:林邑城事)

强城:中心城区牵引力持续增强

城市犹如“大动脉”,决定着区域发展的活力与动能。

郴州以“强中心城区”战略为核心引擎,通过规划引领、项目攻坚、机制保障,让中心城区的牵引力持续迸发,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轮廓愈发清晰。

晴空之下,人民东路排水防涝改造项目正加快推进。施工人员与机械密切协作,致力于彻底解决雨污合流、管径不足导致的积水难题。这条路,将成为市民畅通出行的又一道保障。

从去年以来,市区两级共推进17个市城区排水防涝改造项目,覆盖7大片区、20余条道路,预计年底全面竣工,为城市筑牢防洪屏障。其中,北湖区投入1.56亿元,让24条主次干道、背街小巷,5个城中村、16个居民小区的排水系统完成“扩容升级”,让老旧城区的“内涝痛点”变成“舒心亮点”。

片区开发,正重塑城市肌理。市土地储备中心将市城区划分为西城门户、卜里坪、七里洞等多个片区,以片区开发推动城市连片集约发展。

人居环境的改善,是城市更新的基础工程,也最能直观地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2024年,郴州城区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13个,2025年计划改造的130个老旧小区中,目前开工率已达95.38%。

图片

苏仙区白鹿洞街道杨家坪组水泵控制箱

苏仙区白鹿洞街道杨家坪组的变化更具代表性——174户居民告别近三十年的自建供水系统,拧开龙头就能用上和城里一样清澈的自来水。这背后,是郴州督战机制的“硬核支撑”:2025年全市实施“强中心城区”项目110个,总投资639.7亿元,1至6月已完成投资157.8亿元,占年度计划的71.21%,项目推进跑出“加速度”。

县域强,则全域强。郴州协同做强县域经济,一县一策,多点开花,将9个县市划分为新型工业化、农产品加工转化、文旅融合化三类主导型,规划2条“低空+物流”飞行线路,同时,推动放权赋能,梳理19项放权清单,让县域经济“轻装上阵”,飞速发展。

兴村: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快推进

“以前寄快递得跑镇上,现在家门口就能办,我家的土蜂蜜三天可到广州!”在临武县武水镇刘家村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内,村民李大叔扬着刚发出的快递单,满脸喜悦。

这个服务站日揽件超千件,与周边黄莲村等服务点连片成网,“农产品出村、工业品进乡”的双向通道彻底打通,山里的好东西再也不愁“走不出去”。

乡村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后花园”。郴州以基础设施一体化为抓手,打通乡村出行、饮水、物流堵点,让乡村居民享受到和城市一样的便利,“乡下福”丝毫不输“城里乐”。

物流通则城乡活。临武县整合多家快递企业,推动设施共建、运力共享。目前已建成39个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年底将达180个,覆盖90%以上行政村。

今年9月,汝城县卢阳镇东泉村上泉—东方并村连接线的建成,让村民们出行告别了“绕行2300多米”的历史。

图片

东泉村上泉—东方并村连接线(图源:人民之友)

道路通,则产业兴。这条长1164米、宽3.5米的道路,解决了合并村多年来的出行难题,让两片直达互通,更激活了沿线的发展潜力。沿线竹林资源得到开发利用,厂商直接上门收购;茶叶、玉米基地的运输成本大幅降低,告别了“肩挑背扛”的历史,货车直接开到田间地头。

“这自来水,很清亮,也很清甜!”嘉禾县袁家镇铸乡村田岗头自然村,村民看着水龙头里流淌的清水,笑得格外灿烂。

长期以来,这个500余人的村庄靠村级自建自来水工程供水,管道老化、水质不达标是村民的“心头忧”。今年8月,郴州将其列入“群众身边实事”,在镇村与县自来水公司的协作下,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完工,村民终于喝上了“放心水”。截至目前,嘉禾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及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比例均达95%,32万农村居民喝上了“幸福水”。

如今,乡村农网改造升级完成率、行政村通客运班车率、行政村通光纤率等均达100%;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73%;全面推行“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县城以上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75.23%;人居环境持续改善,495个“四类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创建省级和美乡村示范村达111个……乡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短板不断补齐。

融合: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

城乡协调,关键在于打破二元结构,推动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

郴州聚焦集聚度不强、公共服务不优、民生保障不足等难点,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扎实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图片

白廊镇(图源:东江湖旅游区)

产业互促共赢格局初步形成。资兴市白廊镇依托东江湖旅游资源,发展“景区带村”项目,300余名村民在景区从事导游、民宿经营等工作,人均年增收超2万元。在临武县,湘粤(临武)电池产业集聚区吸引30余家大湾区企业落户,带动周边农村劳动力家门口就业。

城乡产业互促还体现在供应链延伸上,桂阳县樱花园将樱花元素融入食品加工,开发樱花饼、樱花茶等文创产品,形成“种植—加工—文旅”全产业链,让乡村资源变成增收资本。

户籍改革同步推进。郴州建立城乡统一管理的户籍制度,实行流动人口居住证“一证通”,优化14项城镇落户流程,放宽中心城区户口迁移限制,越来越多农业转移人口安家城市。

就业服务持续升级。郴州以创建全国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示范城市为抓手,构建“五化五联”就业体系,打造零工驿站、就业超市,推行求职招聘“一码通城”、技能培训“一技通校”、诉求办理“一诉通办”,让城乡劳动者都能“有活干、有钱赚”。

资本与人才的双向奔赴,更让城乡融合有了“烟火气”。苏仙区的中小企业、钰丰食品等民营企业通过“周末消费”模式,把城市的资金、客源导入乡村;汝城县沙洲村吸引20余名返乡青年创办民宿、电商,带动农产品线上销售额突破500万元,“城里资本下乡、乡村人才回流”的良性循环逐渐形成。

公共服务均等化,则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红利”。全市组建21个城乡教育联盟,城区优质学校与农村薄弱校“结对子”,让农村孩子也能享优质教育;县域医共体实现全覆盖,三甲医院专家定期到基层坐诊,村民在家门口就能看“大病”;全市普通国道三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95.3%,乡镇通三级公路比例73%,农村物流配送实现“村村通”,城乡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

从强城到兴村,从融合到共进,郴州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这份“郴州答卷”,不仅书写着城乡居民的幸福故事,更为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来源:​郴州发布

作者:陈卫

编辑:沈馨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郴州教育
  • 哲学里的郴州
  • 政务要闻
  • 县区(市)
  • 乡村振兴
  • 郴城说理
  • 文教卫
  • 精彩视频
  • 旅游
  • 尚德郴州
  • 全民阅读
  • 图片新闻
  • 要闻
  • 经济
  • 社会
  • 园区
  • 协会
  • 新闻H5
  • 综合专题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郴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