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曹艺佳 郴州报道
良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不仅是驱动地区经济飞跃的关键动力,也是衡量区域投资吸引力与市场活力的重要标杆。近年来,临武县人民法院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精准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将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作为服务大局的重要抓手,打出一套刚柔并济、标本兼治的“司法组合拳”,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而持久的法治动能。
聚焦“锂”想未来,司法护航产业“新引擎”
随着新能源产业的迅猛发展,临武县凭借丰富的锂矿资源,迎来了锂电全产业链集聚发展的重大机遇。新兴产业勃兴之际,往往伴随法律关系的复杂化与风险点的多样化。
针对锂电企业从矿产开发、材料加工到电池制造各环节可能出现的合同纠纷、环境污染责任、安全生产风险等法律问题,临武县人民法院前瞻布局,主动将司法服务嵌入产业发展脉络。
“没想到仅仅5个工作日,在临武县法院的主持下,就促成我们双方达成调解协议。现在对方也已按照协议履行完毕,真是帮了我们公司大忙了。”湘潭某材料公司总经理丁虹木感谢道。
2024年4月至7月间,原告湘潭某新材料公司与被告湖南某新能源公司先后签订五份《采购订单》,湖南某新能源公司收货后,仅支付部分货款,未能按合同约定足额支付剩余货款。因应收账款积压,湘潭某新材料公司面临较大经营压力及资金周转困难,故诉至临武县人民法院。
受理案件后,承办法官骆美霖并未就案办案,而是多次组织双方进行“背对背”分析、“视频云端”调解,综合考量双方经营情况和核心诉求,提出了一个“先付50万元+分期还款”的调解方案,并在调解协议中附加了“履约免息、违约复息”的条款。最终促成双方调解。
此外,法院还延伸审判职能,建立班子成员联系重点锂电企业“一对一联系清单”和“政府+法院+企业”联系沟通机制,完善“诉求收集一协调办理一情况反馈一宣传引导”司法需求闭环办理模式,针对锂电企业不同情况开展“点对点”“订单式”司法服务。
2023年以来,临武县人民法院诉前调解涉锂案件49件,为涉锂企业节省诉讼费近40万元。
“为最大限度降低诉讼对企业生产经营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在郴州中院的指导下,临武县法院在全市率先推动成立‘锂电产业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以更好为锂电产业发展保驾护航。”临武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李小平说道。
攻坚“执行”难题,金融生态焕发“新生机”
金融是经济的血脉。一段时期以来,不良贷款成为困扰临武农商行等地方金融机构健康发展、制约其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绊脚石”。临武县人民法院将涉金融债权案件执行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攻坚战场,集中力量,重拳出击。
2024年以来,临武县人民法院将依法支持农商行脱困化险,作为服务大局的重点工作来抓,精心组织,强力推进。2024年11月底,临武农商行实现脱困化险目标,随后各项指标持续优化,资本充足率稳居8%以上,到2025年6月顺利度过观察期。截至2025年6月底,某商业银行已收回不良贷款1.7亿余元。临武县人民法院的做法与工作成效得到省、市农商行高度认可,“临武经验”作为样本,被要求广泛推广。
“为了执行这笔贷款,法院执行局干警先后4次前往青海,积极对接当地法院,多次沟通协调,通过不断交涉,最终成功帮我们要回836万元,大幅降低了资产风险,最大限度地维护了我们的合法权益。”临武农商行一名负责人说道。
近年来,临武县人民法院注重多方联动,由县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多次召开政府办、财政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等多部门参与的涉农商行案件执行联席会议,协调处理法院执行中需要政府职能部门配合的问题。
在临武县农商行申请执行一起金融借款纠纷一案中,4名被执行人需还本金850万元及利息,因名下财产已被其他案件处置,该案曾终本。2024年7月,农商行发现一位被执行人挂靠临武县水利局某工程项目,项目尚有未结工程款项可供执行。法院恢复执行后,承办法官当日调取项目合同,在临武县水利局配合下核查工程管理、资金及结算情况。次日传唤该被执行人核实施工、验收及结算详情。法院认定该被执行人对该工程款项享有实际权利,向临武县水利局送达了扣划工程款项的协助执行通知书。最终,成功扣划1045万元,并扣缴税款70余万元,实现了政府化债、税务增收、农商行化险的三赢局面。
此举不仅为农商行挽回了巨额损失,更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了打击逃废债行为的强大震慑,有效净化了金融信用环境,让农商行能够“轻装上阵”,更好地“贷”动小微、“融”通三农。
深化“多元”解纷,法治温度直抵“第一线”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不仅体现在裁判的公正与执行的刚性,更蕴含于服务的便捷与化解纠纷的效能之中。临武县人民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主动前移解纷关口,下沉司法资源,构建多元共治的涉企纠纷解决新格局。
法院积极融入党委领导下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与县司法局、县公安局、各乡镇人民政府等部门建立常态化联动解纷机制,形成“法庭+派出所+司法所+村委会”工作格局,健全完善“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机制。对于起诉到院的涉企案件,特别是涉及劳动争议、物业纠纷、小额债务等,在立案前充分引导当事人选择诉前调解,调解成功的及时进行司法确认,赋予强制执行力。这一“诉前调解+司法确认”模式,大幅降低了企业解决纠纷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的效果。
2025年年初,某小区因开发商历史遗留问题,导致164户业主长期无法办理房产证,其中81余户业主向临武法院提交了诉讼材料。
临武县人民法院巧用“示范诉讼+先行调解”的创新思路,多次牵头组织开发商、业主代表及社区进行调解。最终达成可行方案:业主在法院已判决“无需交费”的基础上,自愿适度分担每户600元的小额办证费用;开发商则承诺在收取费用后,高效完成办证手续。法院全程监督,确保费用透明、专款专用。
目前,已有50余户业主凭此方案拿到房产证,其余业主的办证工作正在法院的持续跟进下有序推进。
“优”无止境,法治赋能发展“新高地”
“法者,治之端也。”临武法院打出的一系列“司法组合拳”,招招精准,拳拳有力,共同构成了保护市场公平、促进交易安全、降低解纷成本、提升服务效能的法治保障体系。从护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精准施策,到破解金融梗阻的雷霆手段,再到延伸服务触角的柔情调解,无不彰显着人民法院在服务高质量发展中的政治担当、法治作为。
临武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李小平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紧扣县域经济发展大局,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更优作风,不断丰富‘司法组合拳’的内涵与打法,努力让审判工作成为法治化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标志性力量,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临武篇章提供更加坚强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曹艺佳
编辑:沈馨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