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陈其中 谭利炳 郴州报道
在安仁县,这座传统农业大县正以“产城融合”的创新实践,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8月4日,在安仁产业开发区锂锐电子有限公司锂电池生产线上的谭金金结束一天工作,骑着电动车回到“仁城华府”的家中时,这个128平米的商品房里,两个孩子写作业的声音与厨房里飘出的饭菜香,共同勾勒出一幅“新市民”的幸福图景——而这样的场景,正随着当地“稳就业购房补贴”等一系列民生政策的落地,在安仁县加速复制。
从“进城犹豫”到“安心扎根”:一个务工者的真实获得感
“以前总觉得买房是城里人的专利。”37岁的谭金金陪着孩子做作业,回忆起两年前的选择仍感慨万千。为照顾读书的小孩,她选择到就近的安仁产业园区就业,在园区务工期间恰逢安仁县新出台了“稳就业购房补贴”政策:园区务工人员按就业年限可享1万至3万元补贴,双职工家庭最高6万。谭金金成了这一政策的第一批受益者。“我符合条件,提出了申请,园区代办员全程帮忙跑腿,从交材料到1万元补贴钱到账只用了3个工作日。”谭金金说,这笔“及时雨”不仅助她圆了“城市主人”梦,更让她彻底打消了“外出务工”的念头。
这样的故事,在安仁县并非个例。作为典型的劳务输出大县,安仁县曾长期面临“企业招工难”与“农民进城难”的双重困境:一方面,园区企业为缺工发愁,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因购房压力对落户城镇望而却步。面对困境,安仁县委县政府精准破题,推出“稳就业购房补贴”等一系列刺激政策,用“真金白银”打通“企业用工-居民就业-住房保障”的堵点。
数据里的“双向奔赴”:产城融合的乘数效应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精准回应需求。安仁县住建局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全县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达11.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0.3%,增幅居郴州11个县(市、区)前列;更值得关注的是,“十四五”期间,安仁县城区常住人口从13.96万增至15.64万,城镇化率从46.62%跃升至51.02%——这意味着,这座传统农业县的城镇人口数量首次超过乡村人口,“农民变市民”的进程按下加速键。
这不是简单的数字增长,而是人口吸附能力的质变。安仁县政策设计紧扣“产”与“城”的联动:对务工者而言,就业越久补贴越多,形成“干得越长越划算”的激励;对企业而言,稳定的产业工人队伍降低了用工成本。(对园区企业新增就业稳岗满半年、一年分别奖励400元/人、1000元/人)安仁产业开发区园区企业数量从54家增至214家,新增岗位9000个,用工人数从3000人攀升至10500人,园区排名更从全省第128名跃升至第43名,成为全省进步最快的园区之一。
在锂锐电子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总经理唐安社指着忙碌的流水线说:“以前招工难,制约企业发展,现在在县委县政府的各项补贴奖励措施下,招工难题得到了有效破解,企业高效运转。”这种变化,正是政策撬动产城融合的最佳注解——当购房压力减轻、就业岗位增加、公共服务升级,曾经“候鸟式”的务工群体开始选择“扎根式”发展。
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品质”:县域经济的新引擎
住房问题的解决,不仅留住了人,更激活了一座城的活力。随着城镇化率突破50%,安仁县的城市能级显著提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十四五”初期的20923元增至25195元,年均增长6.4%,2023、2024年增幅连续两年位居全市第一;商品房去化周期从曾经的“压力位”锐减至8个月,市场供需趋于平衡;而公共服务与商业配套的完善,更让“进城”从“生存选择”变为“生活追求”。
这是一场‘民生投入’与‘发展回报’的良性循环。安仁县通过“稳就业购房补贴”等一系列政策,安仁县不仅化解了企业用工与居民购房的“两头难”,更以人口集聚推动产业升级、以产业升级反哺城市发展,形成了“企业招工-员工购房-人口集聚-产业壮大”的良性闭环。
从谭金金的“安居梦”到唐安社的“用工易”,从城镇人口的“量变”到经济发展的“质变”,安仁县的实践揭示了一个朴素真理: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关键在“产城融合”。当政策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企业需求与城市发展需求,就能释放出“小补贴撬动大产业、暖民心激活发展力”的乘数效应。这对湖南乃至全国县域经济而言,提供了一份可复制、可推广的“民生实践”。
此刻,谭金金的孩子们正在客厅里朗读课文,窗外的阳光洒在“仁城华府”的楼栋上。安仁,这座曾经以农业闻名的县城,正以“产城融合”的创新实践,书写着“让新市民留得住、住得下、发展好”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陈其中 谭利炳
编辑:沈馨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