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货换货,古老交易方式重现桂阳城乡。
8月5日,桂阳县樟市镇高塘村,村民把自种蔬菜送到“易货超市”,换取植物油、食盐、抽纸等货物。
高塘村村民逛“易货超市”。
桂阳县供销社、湘南学院南岭走廊乡村振兴研究院,研发出“城乡易货”模式,构筑一条城乡流通“直道”,将“农产品上行难、工业品下行贵”的问题破题。
一把小菜换油盐,湖南“流动供销”阵营看得见桂阳探索。
供销社“流动”开来
湖南花鼓戏《送货路上》,供销社售货员方秀春(“严婶”李小嘉饰)肩挑货担送货下乡。
你若年过半百,童年记忆中第一粒糖,大概率出自供销社。糖果饼干、煤油火柴,供销社应有尽有;鸡毛、牙膏皮、空墨水瓶,供销社能收尽收……供销社与农民共同书写“老友记”。
郴州市供销社流动市集。
据湖南省供销合作总社官方公众号“湖南供销”报道,省委书记沈晓明批示:全省供销社学习浙江省丽水市“流动供销”经验。
挺进偏远山区、交通盲区,丽水市供销社在全国首创“流动供销致富车”,从山区农民“田头”直达社区居民“灶头”,打通农产品销售“最初一公里”、日用品采购“最后一公里”。
供销冷链车。
让生于山村者不困于山村,湖南“流动供销”在路上。
比如,慈利县供销社把米面油盐等送至村级网点,“一个电话上门”收购茶叶、果蔬。
比如,平江县供销社“上门代收”“定点寄卖”助销农产品,预约上门回收废品。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湖南省供销合作总社选优先行,力推“流动供销”由偶然式转为常态化、由零星式转为体系化、由应急式转为规范化。
大学生返乡“答辩”
桂阳县“流动供销”最大特点是“城乡易货”,家门口以货换货。
这一模式,系新西兰海归博士路祥翼、海归硕士谢瑶的大胆设计。
河北省张家口人路祥翼,现年28岁。湖南省桂阳人谢瑶,一位00后。两人共读于中国地质大学,一起留学新西兰,并结为夫妻。
路祥翼、谢瑶留学新西兰。
路祥翼“背着双肩包”随谢瑶返乡创业,成湘南学院经济学讲师。
路祥翼早就关注了以货换货:我国已将“易货师”,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提出“探索开展中非易货贸易”。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路祥翼夫妻来“答辩”,与桂阳县供销社干部历经数月下乡调研,反复探讨、设计“城乡易货”。
为何不直接货币交易,而要以货换货呢?
“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货币交易不能同时实现。农产品上行是难题,工业品冗余也是难题,以货换货为两道难题提供同一片钥匙。”路祥翼解释。
以农产品交换工业品,消纳企业库存、优化存量配置,能求得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最优解”。
“城乡易货”点。
2024年10月,“城乡易货”模式试运行。桂阳县供销社负责监管,湘南学院南岭走廊乡村振兴研究院负责模式优化、实践指导,桂阳县供销城乡易货科技有限公司为运营主体,谢瑶任公司董事长。
这一模式,依托行政村共建供销服务站,村党群服务中心办“易货超市”,指定一名村干部初筛农产品、兑换货物。
试运行期,只交易蔬菜。冷链车固定日期、线路流动,补货“易货超市”,运回“非大棚菜”,农残检测、生成溯源码,配送至城区食堂、餐馆和超市,形成“土菜”市场细分。
农残检测。
桂阳县已试运行16个易货点,月均收菜10吨,毛利8个点,发展可持续。
“村民以前挑蔬菜进城卖,花去车费,如果大半天卖不完,还得买几个包子充饥,有些不划算。”高塘村妇联主席、“易货超市”打理人刘金同说。
村民刘白平原来自种蔬菜吃不完,“烂在地里我看着心痛,如今小菜能换日用品,不担心浪费了”。
而且,这一模式兑换方式灵活:50元以内全额易货,超过50元则六成易货、四成现金结算。
生成溯源码。
家门口还可以换到便宜货。食盐市场零售价每包2元,四里镇偏远村因运输成本高,零售价每包多一毛或两毛钱。“易货超市”拿到团购价,每包1.8元。
“城乡易货”供需双端协同,供销流动起来,职能激活开来,桂阳县“流动供销”为乡村振兴而动。
让“小背篓”大起来
桂阳县“城乡易货”还面临许多困难。
农产品收购价难提高,农户不愿大量提交,制约了交易规模。一些网点偏远,如舂陵江镇梓木村往返需要两小时,物流成本“压力山大”。
网点越偏远,易货小菜越多。
弘扬传承“扁担精神”“背篓精神”,供销社脚力不减。
桂阳县“城乡易货”主设计人路祥翼,正优化供销“小背篓”做大路径。
多元渠道支撑“小背篓”。从交易蔬菜起步,未来干货、瓜果等直销于“供销生活超市”,不让“中间商赚差价”,溢价收益反哺农户。实体+电商、“易货订单农业”,共推“郴品出郴”。对接工厂直供,构建城乡消费共同体。
数字技术赋能“小背篓”。与高校、科研院所等研发“易货一体机”,兑换、溯源一键操作,自助兑换+消费数据沉淀,精准匹配供需。
拓展服务壮大“小背篓”。供销服务站携手组织、农业部门和高校院所,“政产学研”融合,拓展服务半径,密切党群关系,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易货超市”发布菜价信息。(周蕾 摄)
小菜当“小切口”,撬动城乡大循环。湘南学院博士、教授,湖南和美乡村建设首位专家刘卫平认为:“城乡易货”为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本,是推动共同富裕的微观创新。
该模式以基层党组织为纽带,以行政村为支点,通过供销服务站实现农产品与日用品的非货币化价值置换,既激活了农村闲置资源流通,又降低了农民生活成本,形成“以物易物”的双向赋能闭环,能精准破解城乡要素“流动梗阻”。
“城乡易货”立足民生需求,高度契合国家城乡融合发展战略精髓,强化了乡村治理实体支撑,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创新尝试。
梳理“城乡易货”模式,郴州市供销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曹飞云表示,“将提炼出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在郴州铺开试点”。
供销社真心站台补台,“金扁担”挑城乡,“小背篓”显担当。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陈乘
编辑:沈馨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