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水,是每日寻常事,也是民生大事。
在城市,一拧开水龙头,清水便源源不断。但对于深山中的村民来说,受制于地形和环境因素,“喝水自由”却往往是一种奢望。
桂东县槐村村航拍。(黄莎娜 摄)
大山深处,如何解渴?
桂东县槐村村,地处罗霄山脉腹地,全村453户人家分散在9个山坳之中,过去,村民大多依靠山泉水度日。旱季来临时,挑水、找水、囤水,成了家家户户的头等大事。
“那时候天不亮就要出门挑水,一担水得歇好几趟才能到家。”村民胡桂招回忆道,“干旱时连洗衣做饭都要省着用,更别说痛快洗个澡了。”
槐村村民胡桂招在自家院子接水洗菜。(黄莎娜 摄)
缺水,不仅困扰着日常生活,更绊住了村庄发展的脚步——年轻人纷纷外出,产业迟迟不愿进山。
改变,始于一股不甘“望天吃水”的决心。
2015年,槐村村开始将零星散布的山泉溪流整合起来,建设集中供水设施。2019年,随着5座储水池陆续建成,槐村村终于实现了安全饮水工程全覆盖,清泉开始流入每一户人家。
但硬件建成只是第一步,“如何让水一直流下去”成为新的考题。“再好的工程,没人管、没钱修,最后只会荒废掉。”村党支部书记陈建东坦言。
由此,一条可持续的管水探索之路开启。遇到问题就开会商讨办法,在一次次集智中,问题一个个迎刃而解,村里也逐渐摸索出“建设、管理、维护”“三位一体”的可持续机制。
而这套机制的核心,就在于“让水有价,更要有值”。
他们推行差异化水价:本村村民享受1元/吨的普惠价,外村用户则按市场价协商定价。同时,每块水表每年提取10元作为维修基金。
“一开始大家不理解,觉得祖祖辈辈喝水都不要钱,现在为什么要交?”陈建东说。通过耐心解释和透明管理,村民发现每年水费支出并不高,却换来前所未有的用水便利,渐渐接受了这一制度。
管水员每天都会巡查管线,监测水质。(李琳霞 摄)
槐村村将饮水设施全部纳入村集体资产,由村委会统筹管理、监委会监督、村民广泛参与。村里聘用了两名专职管水员,每日巡查管线、监测水质,工资与绩效挂钩。“我每天都要查看管道是否破裂、水质是否正常。”管水员李胜雄说。
村里还通过向外村供水拓展了集体收入来源,反哺工程管护,形成“以水养水”的良性循环。每一笔水费收支都定期公示,接受村民随时查询。民监督、民参与,真正实现了“活水长流”。
村里定期公示用水清单。(黄莎娜 摄)
清水,不仅滋润了千家万户,更激活了山村的发展潜能。有了稳定水源,槐村村和周边地区陆续兴起了70多家民宿。假期时,不少游客沿着S351省道来到这片绿意盎然的山村,享受恬静的田园生活。
“以前水没有保障,开民宿也没有底气。”槐村里民宿的主理人罗霄笑着说,“现在通了自来水,客人能随时洗热水澡、用放心水,生意也越来越好。”安全饮水,不仅保障了基本民生,更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坚实支撑,让“绿水青山”真正化为“金山银山”。
为确保水质安全,槐村村实施从源头到龙头的全周期防护:储水池配备自动化消毒设备,管水员每日巡检;专业机构定期对水源水、末梢水进行20余项指标检测;水源地被划为保护区,储水池每半年清淤一次……这一系列精细措施,让村民喝上了真正的“放心水”。
村民们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清水,主动参与管护工作,发现漏水立即上报,“人人护水”渐成风气。桂东县水利局也将农村饮水工程列为重大民生项目,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以“以奖代补”等方式为工程的可持续运行保驾护航。
涓涓清流,不仅流进了农户家的水缸,更流进了老百姓的心田。作为“全国文明村”,槐村村因水而兴、因水更美。如今,“以水养水、共享共赢、长效管护”的“槐村模式”已成功推广至山田村、流源村、白竹村等周边村落,让更多山区群众告别“吃水难”,迎来“幸福水”。
水,至柔至韧,遇山开山,遇壑填壑,总能循路向前、奔流不息。一如槐村村从“饮水难”到“用水甜”的探索之路,它不仅破解了民生考题,也输出了一种可持续、可复制的乡村治理方案。
从盼水到亲水,从挑水到卖水,一股清泉,融入乡村振兴的大江大河中,一路流淌,一路生机。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胡用梅
编辑:沈馨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