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唐哲宁 通讯员 李琦 郴州报道
“适老化改造如何更‘贴’老人?产业升级怎样‘接地气’?社区治理如何更‘暖’人心?”连日来,郴州市“十五五”规划编制的问计之声在社区街巷、企业车间里不断响起。为让规划更贴实际、更合民心,结合湖南省“走千企万户·听百姓声音”活动,8月25日,郴州市发改委联合省、市主流媒体走进园区车间和社区院落,与企业家、基层干部面对面拉家常、问需求,以“开门纳谏”的务实姿态,让“十五五”蓝图更贴民心、更有温度。
东边江社区群众接待大厅。
扎根社区工作十余年的苏仙区王仙岭街道东边江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段东霞对老龄化带来的变化感触颇深:“我们社区老年人越来越多,居家养老需求越来越集中。但市场上的适老化产品要么很笼统,要么不好用。”针对这一痛点,她建议将社区作为“试验田”,投放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适老化产品。同时搭建康养实验室,打造智慧银发康养中心。此举能第一时间获取老年人真实的体验感受,再将其反馈给相关科技产业,推动产品迭代升级,实现产品“研发-试用-优化”的闭环。
此外,她还关注到社区就业服务的“升级缺口”。“很多年轻人想学新技术,但社区目前只有基础技能培训和政策宣讲,缺乏高新技术领域的资源对接。”她呼吁加大对社区的政策和资源对接,引入企业、职业院校共建“社区技能提升站”,让更多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学本事、找新岗”。
进行生产线作业的陈志勇。
湖南郴州粮油机械有限公司的数控铣镗、数控龙门加工中心操作员陈志勇,20年扎根工作岗位,始终保持高度的专注和严谨的态度。“公司定下的标准,是多年经验和市场需求的结晶。我们多一分马虎,产品就可能多一分风险。这种对标准的敬畏,早已刻进每个工人的骨子里。”谈及“十五五”产业升级,陈志勇打开了话匣子:“工匠精神需要土壤,但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愿进工厂,不是因为累,而是觉得‘没奔头’。”他建议,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同时优化产业工人发展渠道,健全职业发展体系,为产业工人创造更多的晋升机会和发展空间,真正实现“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
唐露向居民进行政策宣传。
“一老一小是最大的民生。”对于“十五五”时期的发展,北湖区燕泉街道五岭阁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唐露既充满期待,也积极建言献策。她提出,全市0-3岁托育服务匮乏,双职工家庭需求大,但目前市场上缺乏专业的托育机构,托育服务不仅要“扩量”,更要“提质”。建议加大托育服务供给,制定相关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托育机构建设,引导社会力量举办专业、规范的托育机构,让家长“托得放心”。
面对寒暑假社区托管和青少年社会实践服务需求旺盛,但服务缺乏规范性,她建议建立学校与户籍地社区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共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制定寒暑假托管和青少年社会实践服务标准,确保服务规范化、专业化。
针对餐饮行业面临的平台抽成高、同质化竞争激烈等痛点,郴州市俏贝拉水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邓力虹则提出,建立租金减免联动机制,优化用能政策,打破平台垄断,开发本土“郴州美食云”平台,同时打造“郴品郴味”品牌矩阵,设立湘南风味创新基金,实施老字号振兴工程,建立餐饮业态备案制度等举措,通过政策组合拳推动餐饮业向品质化、特色化转型,培育“美食郴州”新名片。
自3月份以来,郴州市广泛开展“十五五”规划建言献策活动,通过多元渠道广开言路,让社会各界成为规划编制的“参与者”和“建言者”。截至目前,全市共收集各类意见490条,涵盖产业转型、营商环境、社区治理、民生保障等经济社会发展多个领域。
“群众的‘急难愁盼’,就是规划的‘方向标’。”郴州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认真梳理建议,提炼“民智精华”,分类整理成“需求清单”,最大限度融入全市“十五五”规划纲要初稿,让规划更贴合发展实际、更顺应群众期盼、更饱含“郴州温度”,成为凝聚全市智慧、回应群众期盼的“幸福指南”。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唐哲宁 李琦
编辑:何雨杏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