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温暖与尊严:浅谈医院人文建设的重构与文化觉醒

2024年9月2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印发了《关于印发医学人文关怀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7年)的通知》并明确了行动重点和阶段性目标。聚焦人民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医疗服务需求,以提升患者就医获得感和满意度为目标,成为“以患者为中心”的医院医学人文建设的长远要求。

当冰冷的医疗仪器发出单调声响,当患者独自在病床上凝视苍白的天花板,当医生步履匆匆穿梭于拥挤的走廊——这些场景无声诉说着现代医疗中不容忽视的、充盈于治疗全程的温度与关怀。

医院人文建设与文化发展绝非锦上添花的装饰。它根植于医疗实践最本质的伦理要求——希波克拉底誓言中对病人福祉的承诺,与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相呼应,更与当下追求“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国家医疗改革方向深刻契合。然而,现实中我们却常遭遇人文关怀的“浅表化”陷阱:温馨口号高悬却缺乏制度支撑,零星的“微笑服务”难以掩盖整体流程的僵硬与冰冷,物质环境的美化无法触及沟通匮乏的痛点。

人文建设流于形式,究其根本在于未能实现文化基因的深植。当人文关怀仅被视作“微笑服务”或“环境美化”时,它便沦为一种点缀,而非医疗实践的内在灵魂。其深层困境在于:一是理念高悬而未落地,导致人文规范难以嵌入诊疗核心流程。在追求效率与效益的驱动下,医务人员疲于应付繁重的诊疗任务,沟通时间被严重挤压,人文关怀有心无力。当人文关怀仅停留在精神号召层面,而未转化为明确的行为规范与考核依据时,其终将游离于诊疗工作的核心脉络之外,难以落地为医护人员的自觉实践;二是空间规划功能缺位,导致环境设计难以承载人文关怀内核。找不到诊室耽误检查时间、病房像仓库毫无隐私等,让传统医疗工艺设计常陷入“重流程、轻体验”的误区,导致患者满意度下滑。刺眼或者昏暗的灯光、冰冷的治疗仪器加剧患者焦虑情绪,标识系统混乱导致导诊压力倍增,智能售货设施和共享设施缺失造成服务断层,这些被长期低估的细节,将持续消耗运营效率;三是认知范式存在盲区,关怀生态单向脆弱。在现行医疗人文认知体系中,常将人文关怀片面视为医护人员对患者的单向付出,既忽略关怀的互动本质,亦漠视对医护自身心理需求的照拂。如果制度的设计仅强调医务人员的输出义务,却未建立心理能量补给机制,当患者被定位为被动接受者,而非关怀行为的共同建构者,实则忽略了关怀的互动本质及对医护自身心理需求的照拂。

医院人文建设中的理念与实践断裂,恰似在流沙之上修筑高塔。目前,公立医院改革驶入高质量发展深水区,单纯的规模扩张与技术竞赛已触及效能天花板。如果人文关怀仅停留在会议文件的口号宣示或零星的善行义举,却未能深植于医院的制度根系与文化土壤时,其生命力将会如昙花一现般消逝。新时代医疗转型的本质,是从“疾病处理中心”向“健康促进枢纽”的范式跃迁,其核心动能正在于将人文精神熔铸为医院的文化基因,使其获得自我更新、代际传承的永恒生命力。其内涵可从三个方向实施:

其一,是制度层面构建人文框架。医院沟通标准化与制度化,建立关键环节(如病情告知、手术谈话、术前谈话第三方见证)的标准化沟通流程与培训体系,辅以必要的沟通时间保障机制。提升患者体验驱动的流程再造,从患者实际感受出发,运用精益管理思维,优化挂号、缴费、检查、取药、出入院等流程,消除非医疗性等待与焦虑。聚焦评价体系的根本转型,将患者体验指标(如沟通满意度、情感支持感知度、就医便捷度)纳入核心绩效考核体系,赋予其与医疗技术指标同等权重。

其二,是在空间设计中嵌入人文温度,疗愈导向的空间设计营造。诊室空间规划注重隐私保护、自然采光,公共空间绿植引入、艺术装置,创造舒缓焦虑、促进康复的物理环境。清晰友好的导引系统,设计直观、包容(考虑不同人群如老人、儿童、残障人士需求)、充满善意的标识系统,减少迷路带来的挫败感。打造多元功能的人文空间,设置安静私密的谈话角、供家属休息交流的温馨区域、儿童游乐区、图书角甚至安宁疗护室等,满足多元心理社会需求。

其三,是在组织文化中孕育双向关怀,关注医务人员的“幸福感”。人文建设必须突破“牺牲式奉献”的叙事,构建滋养双向生命成长的生态,建立常态化的员工心理支持计划(EAP),切实减轻不合理负担,营造相互尊重、支持、包容的团队氛围。构建学习型人文组织,将医学人文课程、沟通技能培训、伦理案例讨论纳入常态化继续教育,促进反思与成长。同时激发职工内在动力,鼓励医护人员在制度框架内进行人文实践创新,通过结构化临床心理科干预和叙事医学,让医务人员内心更加柔软,帮助医生更好感知患者的心理感情,同时也学会表达自己的烦恼和委屈。

当沟通流程像手术操作般规范严谨,当患者体验指标与技术指标同等权重,当流程再造直接关联资源分配——人文关怀便从道德倡导升维为医疗管理的核心生产力。

医院人文建设从不是缥缈的道德抒情,本质是一场关乎尊严的文化觉醒与制度重构。医疗温度是可测量、可设计、可传递的医疗品质:它存在于制度设计的厚度、空间营造的体感、医者行为的精度、技术伦理的尺度之中。它要求我们将对生命最本真的敬畏与关怀,从崇高的理念凝结为可操作的制度,沉淀为医院空间中的无声语言,最终内化为每一位医务人员举手投足间的自然流露。

当医院高质量发展真正融入人文基因的血脉,我们迎来的不仅是医患关系的春风化雨,更是对生命价值与健康福祉的更深层抵达。未来医疗的高度,必由技术与人文的双翼协同驱动,当二者在诊疗场景中深度融合时,医院将不仅是驱除病痛的场所,更是照护生命尊严与心灵温暖的港湾。这种发展范式的革新,最终将形成患者获益、医护成长、社会信赖的三维正向循环,让高质量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每个生命个体,共同绘就健康中国的温暖图景。

(作者系郴州市第四人民医院党政办干事李思璇)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李思璇

编辑:唐哲宁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cz.rednet.cn/content/646942/59/15203064.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郴州教育
  • 哲学里的郴州
  • 政务要闻
  • 县区(市)
  • 乡村振兴
  • 郴城说理
  • 文教卫
  • 精彩视频
  • 旅游
  • 尚德郴州
  • 全民阅读
  • 图片新闻
  • 要闻
  • 经济
  • 社会
  • 园区
  • 协会
  • 新闻H5
  • 综合专题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郴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