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郑玉波 郭琳娟 郴州报道
思政课大赛结出的 “思想硕果”,如何真正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实践利器”? 汝城县各乡镇和单位以实际行动作答,将思政课建设成果融入到教育学习、 理论学习中心组 、主题党日、工会活动中。一批在行业思政课大赛中淬炼出的精品思政课,正在机关、乡镇、社区、村组、企业开展宣讲,为干部职工思想 “充电”、为岗位实践“导航”、为汝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的“思想动能”。
深化学习教育,汲取历史智慧
汝城县各单位将“金课”作为深化理论学习、提升思想认识的重要载体。在汝城县政府办,一场围绕《和而不同:“朱范合作”的启示》思政课的讨论正热烈。屏幕上展示着1927年朱德与范石生那段“求同存异、共克时艰”的历史佳话。讲师深入浅出,将这跨越时空的智慧,拉近到日常工作的坐标里。
而在汝城县钨矿离退休人员管理处,一堂《信仰之光》和《与光同行》思政课,则让老同志们找回了久违的激情。这堂课,不仅丰富了他们的退休生活,更让沉淀在岁月里的矿工精神——那股子不畏艰难、团结奉献、执着坚守的“魂”,在温暖的共鸣中被重新唤醒、熠熠生辉。
在今年思政课大赛结束后,汝城“金课”的思想硕果正在发挥重要作用,成为了全县各乡镇各单位接受教育的重要渠道。据统计,从行业思政课大赛中脱颖而出的25堂“金课”,已如星火般撒遍城乡,累计开展各类宣讲500余场次,覆盖党员干部、企业职工、社区群众等超过5万人次。更令人欣喜的是,思想的“充电”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发展的“满格电量”。
活用现场教学,赓续红色血脉
依托本地丰富的红色资源,汝城县多个部门纷纷把思政课堂搬到这些承载着热血与信仰的地方,让历史与现实在时空里深情对话。
在湘南起义旧址群汝城会议旧址、朱范谈判合作旧址,汝城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委统战部、县委党史研究室、县融媒体中心等单位的党员们,把主题党日活动挪到了这里。思政讲师的声音在安静的旧址中清晰响起,她没有直接罗列理论,而是通过“朱范合作”那段惊心动魄的传奇历程,让历史的参与者自己“说话”,提炼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独立自主、坚持团结统一”三大时代启示。这三大启示,不是干巴巴的教条,而是从历史深处打捞出的、带着温度的生命经验。一位年轻的党员,看着旧址内一幅幅历史画面,忍不住在笔记本上写下:“听了这堂思政课,好像一下子懂了什么叫‘在危机中找生路’,什么叫‘在分歧里搭桥梁’。老一辈的智慧,到今天依然管用!”这堂在历史现场进行的课,让这些道理变得格外真切。走出这间小屋,大家心里揣着的,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如何把这份智慧用到今天工作中的思考。
通过这种文旅融合的方式,不仅仅是让课件更加生动,让听众更容易接受,而且在参观红色景点期间,能看、能学,也能听,实现了参观体验的多样化。截至目前,仅《和而不同:“朱范合作”的启示》已经在朱范谈判合作旧址宣讲了30余次。除了这堂思政课以外,《从一张文告到复兴大道》《不跪!不屈!不息!——国立中山大学汝城殿华办学启示》等具有明显历史故事的思政课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到事发地进行现场的探索和了解汝城的红色历史。
推进“五进”宣讲,延伸教育触角
如何让思政“金课”的“好声音”真正飞入寻常巷陌,在基层生根发芽?汝城县深入开展“五进”宣讲(进机关、进乡镇、进社区、进村组、进企业)活动,让思想的触角延伸到最末梢。
在郴州环亚电子有限公司,汝城县妇联带来的《古城新风——我们身边的家风故事》思政课开讲了。没有高深的理论,讲师娓娓道来的是本县4个全国“最美家庭”的感人事迹。讲的都是些家长里短:弘扬红色家风的朱向勇家庭,传承中华美德的何利群家庭,在生态环保、产业发展上勇于实践的陈爱平和张有发家庭……这些故事里流淌的爱党爱国情怀、孝老爱亲美德和勤劳奋进精神,像涓涓细流,浸润着在场的每一位一线工人,大家的心里像被轻轻撞了一下:“原来好的家风真的就像春雨,润物细无声!”
在大坪镇,县妇联思政讲师为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和后备干部讲授家风主题思政课,生动呈现了汝城家风“源于古县,启于理学,成于士族,淬于红色,兴于当代”的传承图谱,既传递知识,更带来精神洗礼。大家纷纷表示,将以良好家风为引领,发挥模范作用,让汝城好家风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以身边事引领教育身边人,通过这种形式,用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故事诠释理论,让条文不再枯燥,拉近了党的创新理论与听众的距离。一批批思政“金课”正从赛场走向更广阔的实践天地,既满足了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的需求,也真正发挥了思政教育凝聚人心、促进发展的实效。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郑玉波 郭琳娟
编辑:沈馨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