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桂阳县桥市乡:“屋场例会”让“民声”定“民生”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近年来,桂阳县桥市乡坚持党建引领,以自然村组为“屋场单元”,搭建“流动会议桌”,全面推行“屋场例会”驻村工作法,以“三微”服务激活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善治密码”。

理论“微宣讲”让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

针对基层理论政策宣讲“上热下冷”、理解不透等问题,“屋场例会”成为党的创新理论直通基层的有效载体。

变“一言堂”为“群言堂”。桥市乡组建10支宣讲团队伍深入屋场开展“四讲”:驻村领导讲政治理论,村党组织书记讲发展蓝图,驻村干部讲政策细则,党员群众讲所想所惑,形成从宏观理论延伸至具体问题、党群同台互动交流的闭环宣讲体系,有效提高宣讲层次感。

变“漫灌讲”为“滴灌讲”。会前结合当前重点工作,精准对接“屋场单元”村情民意打造“场景课堂”,例如在香樟树下讲两山理论、在庭前院内讲乡村治理、在宗祠礼堂讲法治建设、在脱贫村讲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等,今年以来,共开展屋场党课微宣讲36次,覆盖党员群众1200余名,推动宣讲供给和群众需求“双向适配”。

变“填鸭式”为“开放式”。积极探索“微党课+非遗剪纸”融合模式,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创作《半条被子》《夜宿梨山》《欧阳海》等红色主题系列作品,通过“剪纸绘党史”“巧手传党音”等形式,使理论宣讲浸润浓郁乡土气息,实现思想性、艺术性与群众性的有机统一。

诉求“微服务”让群众呼声“落地生根见实效”

桥市乡以“屋场例会”赋能便民服务升级,解锁“民意直通、民事速办、民心可感”的乡村治理新场景。

设立“听民声”固定项。开会现场做到“六必问”:社会保障必问、生活需求必问、环境治理必问、基建设施必问、农业生产必问、安全隐患必问。带动群众畅所欲言,梳理形成“民生意见箱”,确保了解民意方向精准和覆盖全面。

构建“解民忧”办理链。对能在村组层面解决的“微实事”,如路灯亮化、增设灌溉供水口等,由乡、村两级干部当场认领、即时协调、限时办结;对需要多层级协调的问题,如申请通乡通县公交路线、管护农水设施等问题,则建立“村组吹哨、乡级报到”机制,办理方案、办理进度、处理结果在下次屋场例会及时通报,接受群众评议。今年来,共收集群众诉求建议70余件,解决各类民生问题20余个,直接服务群众300余名,群众的获得感在家门口增强。

打造“聚民心”新格局。坚持会上推介村民孝亲敬亲、善行义举、厚养薄葬等文明事迹,并全面普及反电诈、防溺水等安全知识,同时不定期将“三资”管理等群众关心的事项端上“桌面”,让群众公开透明了解并监督“三务”,实现群众的满意度和安全感双提升。

矛盾“微调解”让和谐新风“润泽阡陌万户间”

桥市乡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发挥“屋场例会”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减压阀”作用。

织密“单元化”感知网。以屋场现场乡村组三级干部、党员、“三长”为主体形成“前沿瞭望哨”,摸排潜在的家庭矛盾、邻里矛盾、利益矛盾等风险隐患,确保第一时间捕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建立各屋场单元的“综治档案”,为精准研判和提前介入提供可靠依据。

打造“多元化”调解团。整合村内“五老人员”力量,与驻村干部、村组干部共同组建灵活高效的“微调解庭”,启动“屋场调解”模式,以摆事实、讲道理、论乡情、明法理的“四步法”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最优解”,会后跟进做好思想疏导和巩固工作。今年以来,靠前调解矛盾17起,及时化解苗头性纠纷24起,主动教育疏导40余起。

聚焦“新业态”破难题。针对当前锂电、风电等新能源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企业与当地群众矛盾,桥市乡通过“屋场例会”将项目规划、补偿标准等关键信息“掰开揉碎”讲给群众,现场答疑解惑群众合理诉求,以公开透明的协商成功化解2起矛盾,实现重点项目建设零投诉、零阻工、零上访、零安全事故“四个零”。

下一步,桥市乡将持续深化“屋场例会”驻村工作模式,让“从群众指尖到干部案头”的治理闭环更加畅通高效,推动“屋场例会”从实践探索走向制度性成果,为绘就乡村善治新画卷注入持久动能。

来源:新湖南

编辑:沈馨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郴州教育
  • 哲学里的郴州
  • 政务要闻
  • 县区(市)
  • 乡村振兴
  • 郴城说理
  • 文教卫
  • 精彩视频
  • 旅游
  • 尚德郴州
  • 全民阅读
  • 图片新闻
  • 要闻
  • 经济
  • 社会
  • 园区
  • 协会
  • 新闻H5
  • 综合专题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郴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