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吴载嵩:执剑书生烽火魂

吴载嵩(1913-1949),安仁南坪乡人,曾是湘南赤色游击队第三大队留守小分队的秘密交通员,后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以双重身份周旋于日伪与国民党间,组建并领导了湘南游击队,为抗日武装斗争做出了重大贡献。青路铺的磺胺救下衡阳保卫战的伤兵,罗布巾上的血渍凝成湘南抗日的图腾。这位书生将军的遗言未留碑文,却刻进猴昙仙的每一块滚石——它们仍在风里呜呜,似36岁的呐喊穿越时空。

一、星火初燃:书生投笔从戎

1938年春,长沙沦陷的硝烟漫至衡阳。25岁的吴载嵩撕毁省立长沙高中的录取书,在船山中学的残垣前立誓:“今日弃笔,不为功名,只求斩尽倭寇头!”他返回故乡安仁,以国民党宜阳乡乡长的身份为掩护,暗中集结湘南赤色游击队第三大队的留守成员(20余人),在猴昙仙的密林中重组武装。彼时游击队仅有零散枪械十余支,吴载嵩变卖家中田产购得弹药,在洋际乡祠堂挂起手绘《抗战形势图》,百余名青年在“保家卫国”的呐喊中宣誓入队。

二、纸笔为戈:暗夜中的文字战场

1943年,吴载嵩兼任《安仁民报》主编,油印小报摇身一变,成为抗日战场上的锋利匕首:头版赫然以朱砂书写“神州不灭”,醒目刊载八路军平型关大捷的捷报,字里行间更暗藏情报密码,巧妙传递信息。第三版则巧妙借用农谚“七月稻瘟病”,作为暗语预警日军即将扫荡的路线,使百姓得以提前躲避至山林,免受战火侵扰。副刊连载《岳母刺字》皮影戏脚本,文化唤醒,乡童传唱“精忠报国”,激荡民心。

日伪悬赏百块银元通缉“赤色主编”,他反嘲:“我头颅价抵百头东洋马,值了!”

三、青路铺奇袭:喋血的西药争夺战

1945年7月11日正午,哨探急报:日军13人押送驮马队,载30箱西药途经清溪青路铺,欲增援衡阳战场。吴载嵩亲率14名队员伏于芦苇丛,待敌至险隘,三枚土制火药罐轰然炸响!队员刘福林奋不顾身,冒死夺取驮马,缰绳深深勒入掌心,鲜血淋漓,疼痛难忍;学生兵张杰则以血肉之躯护住药箱,即便胸口中弹,仍用尽最后力气高呼:“快运走!”,英勇无畏;罗琳左臂被弹片贯穿,挥刀斩断绳索夺药。

此役毙敌2人,缴获磺胺等珍贵药品及驮马。当夜,药品秘密送至国军三十七军野战医院,百余名伤兵获救。战后日军在南坪庙杀马祭神,称猴昙仙为“幽灵之地”。

四、智杀与威慑:民间抗战的生死课

吴载嵩将游击战术授予民众:

罗布巾勒杀术:农民李十元以澡巾勒毙哨兵,其妻镰刀连砍37下,刀痕深嵌桥木。

滚石战术:率童子军推石砸日军车队,毙敌六人,伤马五匹,迫使敌军惶恐祭拜“山神”。

血书慑敌:永乐江浮桥刻“此桥通地狱,专渡东洋鬼!”,日军胆寒绕道。至1945年,其游击队扩至50余人,袭扰日军辎重百余次,被誉“猴昙仙屏障”。

五、血色朝阳:从抗日志士到解放英魂

1949年5月,国民党县长以高官诱降,吴载嵩亮明中共党员身份,率部上山游击。6月27日夜,他率领十三名英勇队员,夜袭宜阳乡公所,成功夺取二十余支枪械,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了威名赫赫的“解放军第十二兵团直属第一游击大队”,后被誉为湘南游击第十大队。

10月19日,叛徒吴立坚部于洋际乡设伏,吴载嵩虽舌根已断,仍拼尽全力,鲜血喷涌而出,怒斥匪首:“光明必将到来,尔等魍魉之徒,终将焚灭于灿烂的朝阳之下!”三日后刑场,身中十七弹的他面向旭日高歌《满江红》,百姓泣颂:“吴队长站着死,如安仁的熊峰山!”

(作者系中共安仁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许国君

编辑:沈馨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cz.rednet.cn/content/646940/74/15085151.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郴州教育
  • 哲学里的郴州
  • 政务要闻
  • 县区(市)
  • 乡村振兴
  • 郴城说理
  • 文教卫
  • 精彩视频
  • 旅游
  • 尚德郴州
  • 全民阅读
  • 图片新闻
  • 要闻
  • 经济
  • 社会
  • 园区
  • 协会
  • 新闻H5
  • 综合专题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郴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