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唐哲宁 通讯员 邓生祥 汝城报道
冬雨绵绵,寒风刺骨。大年三十,湖南省汝城县马桥镇马桥村廊木下楼组古香古色的村民宗祠内,稚气未脱的朱雄飞正组织带领小伙伴忙活着,在长达20米的五拱香火龙上,插上密密麻麻的特制龙香,让香火龙变得愈发惟妙惟肖、威武不凡。
他以草为笔,用香作画
“这是我领衔制作的第一条香火龙。今天可全部插好香火,只待正月初六开舞,好期待啊。”朱雄飞年仅16岁,但扎制香火龙一招一式有板有眼,一举一动透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胆识锐气。
“村里原本不打算舞龙,但年轻娃子传承非遗文化精神可嘉、干劲十足,令人深受感动、钦佩有加。只能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将之变成村民恭贺新春的集体活动。”马桥村村主干朱炜忍不住伸出大拇指点赞。
据介绍,汝城香火龙最早起源于唐高宗弘道年间传统祭祀,祀龙止雨、祀龙止水,被寄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丰富寓意,生生不息传承上千年。香火龙按形状分为香火圆龙、扁龙和特制磺龙等种类,有5、7、9、11拱等不同体型,最长有50多米,体重至少上千斤。受工艺复杂、造价不菲、参与者众和现场秩序维护、安全防范压力大等因素影响,一般在新春期间作为村民共同参与的集体活动来举办。
在朱炜的印象中,当地舞龙活动并不少见,但以私人个体、尤其是青少年为主体的却从未见过、当属头一遭。“朱雄飞小小年纪就想方设法都要扎,攒足劲头都想舞,真是后生可畏、未来可期!”朱炜说。
潜心学习,练就“十八般武艺”
朱雄飞今年16岁,是汝城县职业中专的在读学生。多年来,他凭着自身天赋和动手能力,练就了编织竹篾筐篓等工艺。尤其是对非遗文化香火龙极为热衷着迷,曾多次跑到其他村庄现场观摩、认真学习,用手机拍摄下来潜心研学。
去年,马桥村聚焦提升人居环境,火热推进了风貌提质专项行动,大面积开展拆旧拆危,实施建设了一批公共基础设施,让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前不久,朱雄飞放假回家,见到家乡变化巨大后深受触动,不仅用手机抓拍了大量和美乡村画面,还情不自禁产生了一个大胆想法:亲手扎制香火龙,举办舞龙活动礼赞新变化、歌颂好时代。
“舞龙并非易事,费时费力还花钱。”朱雄飞不顾家人和亲友纷纷劝阻,找到三位小伙伴一商量,得到了一致赞同拥护,便迅速付诸行动动手干起来。
想法子收集稻草、棕叶、向日葵杆,跑到山上砍楠竹、削竹竿、劈竹篾......在一番紧锣密鼓的忙碌后,在小伙伴时常过来打帮手的帮助下,朱雄飞按照此前所学所悟画好设计图后,在村民宗祠不舍昼夜热情似火忙碌起来。
山村严冬,尤其寒冷。连日来,朱雄飞每天在家匆匆吃完饭后,就冒着寒气赶往祠堂,先是用稻草和粽叶扎好直径4厘米粗的几百米“赵公鞭”,再按照龙头、龙颈、龙身节拱和龙尾等部位顺序渐进扎制,随后在规定位置扎上龙足、龙爪和龙脊,最终扎成了香火龙整体形状。长达20来米的香火龙用竹竿支棱起,顿时变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龙头造型最为复杂,要精准扎上龙角、龙嘴、龙须、龙眼、龙耳、龙牙、龙鼻、鼻须、龙额、龙珠等部位,扎制龙身、龙尾也要比例协调,慢工出细活,才能更逼真,也更出彩。”朱雄飞说。为将香火龙扎得精美大气,他还经常在晚上加班加点打磨研制,冒着严寒忙至深夜。
传承非遗文化 舞出“风调雨顺”
鼓足勇气,忘我投入,铆足干劲,不懈不怠。在朱雄飞专心致志忙碌之际,当地村民也纷至沓来观看,连连交口称赞。在村里的积极引导发动下,乡亲们纷纷慷慨解囊捐钱捐款,共筹集1.2万余元,用于购置数以万计60厘米长的特制香火插到龙身。
“见到后生娃传承非遗志向远大、行动坚定,大家都很感动,除给予资金保障外,也要齐心协力一起来举办。”朱炜说。当前,马桥村已制定好舞龙应急预案,拟定了舞龙路线图,也成立了专门的舞龙理事会,做好了人员安排和森防安全、消防安全和现场维护等安排部署。“届时,村民都是义务出工共舞,乡村干部和派出所也都会派人来保驾护航,确保活动欢乐吉祥又平安有序。”
“努力学习传承非遗文化,争当千年非遗的技艺传人,让乡亲们节日生活热闹喜庆,以此唱响新时代、讴歌新生活。”从激情满怀牵头动手扎制香火龙,到如今发展为全村参与的大联欢活动,连日来的紧张忙碌并没有在朱雄飞脸上留下丝毫疲态,他仿佛浑身充满了使不完的劲儿。
“想到亲手扎制的第一条香火龙,点燃香火后光芒四射,游走在下楼、上楼、上楼新村、玉洞等村落,为父老乡亲带来2个多小时的欢乐,心里就无比地兴奋和期待。”朱雄飞表示。
系列报道:
新春走基层·小镇青年丨剧场与农场来回奔波 95后小伙彭顺撑起“空中农业”
新春走基层·小镇青年| “90后”彭家兴:回乡追逐种粮梦 青春绽放田野中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唐哲宁 邓生祥
编辑:肖雅之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