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半生迁徙,一生向好——郴州市易地扶贫搬迁后走笔

编者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易地扶贫搬迁,960多万贫困群众“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一场改变近千万人命运的“大迁徙”。步入新阶段,融入新型城镇化成为时代主题,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这“后半篇”文章续写得怎么样?红网时刻新闻联合郴州市发改委请搬迁群众来答题,从切身获得感、归属感、幸福感展现郴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抒写郴州答卷。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周蕾 郴州报道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这方水土养不了这方人,就需要挪地方。

而易地扶贫搬迁专项扶贫工程,就是通过“挪穷窝”“换穷业”,实现“拔穷根”,从根本上解决搬迁群众的脱贫发展问题。

2020年12月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宣布,“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已全面完成,96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全部乔迁新居。

今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9个部门印发指导意见,明确推动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融入新型城镇化。就在上个月,湖南省召开了全省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暨以工代赈工作现场会,实地展现了搬迁群众的生活变化。

朝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出发点,越“搬”是越有奔头。易地扶贫搬迁这“后半篇”文章,全国都在写,写得有声有色。

73d2d0e454344a4fbfe81af82d45c000.jpeg

阳光下的资兴市幸福家园小区更显优美温馨,幢幢楼房错落有致,宽敞干净的水泥路贯通小区。

以一隅窥全貌,镜头对准湘南。脱贫攻坚期间,郴州市累计实现45.2万人脱贫,5.1万群众搬迁,建成集中安置点234个。

一次迁徙,一生向好。易地扶贫搬迁后,郴州的这篇“文章”写得怎么样?

“小人物”见证大时代

对于阮旭兰来说,塑造了一次全新的开始。

以前住泥土房,还裂开了大口子。每逢下雨,阮旭兰总是胆战心惊,很怕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像周围邻居一样,房子倒了。那时的她,虽觉得艰难,也为有这一方庇护感到安心。

2018年,阮旭兰一家从山上搬下来到汝城县长洞村安置点,拥有了宽敞明亮的三室两厅新房子,一切就像梦一样。楼上生活,楼下扶贫车间上班,两个小孩在附近上学,家里种点生姜卖,过上了以往想都不敢想的生活。

2EACC4C7-63B2-4D9E-BA0F-D57B46BBD2BB.jpeg

阮旭兰在的就业扶贫车间。

每一个“小人物”都是时代变迁的见证者,阮旭兰的嘴角总是含着笑,透过她,可以看见成千上万的幸福因子浮浮流动。“现在的生活太好了。”她时常感叹自己遇到了如此好的时机。

十几公里以外,官亨村的谭新文也是这么想的。“做梦都没想到,偏僻村落竟然成了风景区,让生活变得格外舒适。”

地处罗霄山脉大山深处的官亨村,留存大量的革命遗址,红色旅游逐渐兴起。乡村振兴,包含谭新文在内的全村35户搬迁户一起,住上了风格统一、整齐规范的现代民居。

大时代下的郴州,“市级统筹、部门联动、县市区抓落实”,5年期实施方案、“25条”政策措施、“1+N”政策体系、“五抓五促”,建立健全防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台账,接续写实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

甘为故土守春秋,临武县西瑶乡大岭背村支部书记雷凌峰,带领父老乡亲挪穷窝、拔穷根、摘穷帽。“进城交易、孩子就学、老人就医、饮水入户、网络覆盖……这些让我们长期以来最头痛的问题,现在都不再是问题。”

看着水电路讯一点一点铺设到了山里,雷凌峰紧蹙的眉头开始舒展,苦尽甘来眼含笑意。从这里再出发,一群“孤独”的人,走向热闹的现代化,接续奋斗。

“小身板”写就大事业

汝城县泉水镇农贸市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摊位遍布,摊主的叫卖声、赶集人的欢笑声、讨价还价声,彼起此伏,交织在一起。

70套商住楼安置住房院落式紧凑地分4个方向排列着,中间是一块宽阔的广场。每逢墟日,这块广场自然成了村民们摆摊设点的自由市场。市场入口拐角处“天天快餐”的店主名叫何准兴,“刚搬迁出来的时候,我也曾为生活的着落担忧过。左思右想,我想到了政府分给我们的店面,就是用来开店的啊!”

易地扶贫搬迁商住楼安置方式,给搬迁对象提供了许许多多创业的机会。随便一抬头,“泉水亮亮早餐”“漂亮宝贝童装”等搬迁户自主创业的铺面,便映入了眼帘。

县县有特点,家家有前景。今年,郴州全市帮助搬迁劳动力就业稳定在2.13万人以上,保持有就业意愿的劳动力搬迁家庭至少有1人实现就业,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全市搬迁群众人均纯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和全市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资兴市发展20个就业帮扶车间,引进有市场前景的微型企业入驻,涵盖电子、制衣、制鞋、玩具等类型,打造“以企带村、村企互动”的合作模式,为脱贫户、返乡农民工等搭起“就业桥”。

桂东县在搬迁人员较集中的安置点搭建就业服务站,促进搬迁群众就得业、稳得住、能增收。去年在全县63个脱贫村和3800户易地搬迁脱贫户中,进行了电子技术、食用菌加工、中药材种植、传统种养、乡村旅游、建筑工、烹饪、月嫂等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达600多期。

9BDFD900-867B-4FE7-91E5-CA5C346AC125.png

汝城县马桥农贸市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外景。

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

临武县胡甫武受训成种植能手,茶山变“金山”,以一带多,合力奔向幸福路;汝城县江国祥将事业做到了省内外,组建的施工小队远近闻名,争相聘请;北湖区“唢呐达人”王教盆一家,吹响幸福搬迁曲,一家子有专长有事干......

细数而来,郴州全市点面开花,“六个一批”就业帮扶措施持续发挥作用。今年汝城县“塔林模式”成为以工代赈项目全国实施样板。一条抓党建促治理、抓就业促增收、抓发展带致富、抓基础强保障、抓机制保落实的后续扶持,正成为5.1万名搬迁群众铺垫未来的新路子。

齐心力绘就新画卷

如前文所说,汝城县泉水镇易地扶贫搬迁采用商住楼方式设置安置点,形成了热闹的农贸市场,搬迁群众在此就业创业,很快有了新发展。

不远处的“东山瑶族村农产品集散交易中心”,也成为了一个集电商平台、合作社、冷冻库、帮扶车间、农产品交易中心于一体的小规模集市。从务农、务工、经商、自主创业、产业发展等多方位全面带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和长远发展。

今年县市区财政资金和财政衔接资金投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基础设施提升和后续产业发展,人均投入1000元及以上,实施产业帮扶2.75万人。

产业发展促致富,党建引领则促治理。

比如,嘉禾县探索建立“基层党组织+物业公司+楼栋长”的社区治理模式。城区荞麦塘集中安置点成立了党支部,设立党群服务中心,配备专职人员进行社区化管理,所有安置点或所在村均派驻工作队和第一书记。

全市构建起党建+“四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基层治理“26条”措施出台,推行党群连心“五个到户”,推进安置点精神文明建设,落实234个集中安置点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基层党组织管理全覆盖。

心之安处是新居,内外因兼修,安置点成为接续奋斗当下的远方。

776dcfa37b2c4921b3f5d9a2693a08a7.png

桂东县集中安置点。

今年开始,郴州市重点推进7个县市区32个300人以上大中型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其中500人以上的11个)1.65万搬迁群众融入新型城镇化。

郴州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将加快实现人口市民化、就业多元化、产业特色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治理现代化,着力把易地搬迁城镇安置点打造成为新型城镇化“新名片”,农村安置点打造成为融入乡村振兴的“新标杆”。

易地扶贫搬迁因“挪穷窝”而起,为“拔穷根”而持续发展。写好这“后半篇”文章,需得政府、企业、搬迁群众共同动笔。

郴州以之为发展要点,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积极转变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和激发内生发展动力,实现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周蕾

编辑:何雨杏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cz.rednet.cn/content/646756/66/13380726.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政务要闻
  • 县区(市)
  • 乡村振兴
  • 郴城说理
  • 文教卫
  • 精彩视频
  • 旅游
  • 尚德郴州
  • 全民阅读
  • 图片新闻
  • 要闻
  • 经济
  • 社会
  • 园区
  • 协会
  • 新闻H5
  • 综合专题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郴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