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湘昆、传统银饰锻制技艺、湘南木雕、嘉禾伴嫁歌……在郴州各地,孕育了一批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积攒而出当地独特的地域文化。
见人、见物、见生活。以具体而鲜活的人物为载体,一项项非遗项目抵挡住悠悠岁月的漫长、拨开了厚重历史的烟雨,让智慧的光芒永不熄灭。
“老物件”拥抱“新时代”,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非遗热”日渐升温的当下,红网记者推出《非遗人物志》系列报道,讲述一个人的故事,一项技艺的去向,以及一个时代的走笔。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胡用梅 通讯员 郭建东 郴州报道
罗霄山脉深处,革命老区桂东边陲,一座飘着茶香的小镇——清泉镇坐落于此。这里的祖辈们世代以种茶、制茶为生,其中“玲珑茶”名响四方。2012年玲珑茶制茶技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桂东县清泉镇茶场茶香四溢。
炒制技艺作为形成玲珑茶品质的关键工艺,凝结着数代人摸索来的经验和智慧。近日,记者来到桂东县清泉镇,聆听玲珑茶非遗传承人江秋桂与茶有关的匠心故事。
正在炒制手工茶的江秋桂。
立于一个大铁锅后,素雅着装的江秋桂,脖子上搭着一块毛巾,手拿一个木器不停来回摊放茶叶,沁人的茶香扑鼻而来。“这是制茶的第一道工序。”制茶的间隙,江秋桂回忆起他的茶人生。
清泉镇种茶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明末清初,清朝县志记载:“货之属于桂东土茶焉。”
今年61岁的江秋桂,自幼伴着茶园、闻着茶香长大。在祖辈影响下耳濡目染,12岁便在玲珑茶场学习制茶。1981年,17岁的江秋桂学成出师后,致力于玲珑茶的研发与制作,这一晃,40多年过去了。
江秋桂介绍,玲珑茶炒制后外形细巧玲珑,呈环钩奇曲状,由此得名。这种茶叶生在高山,长在云端,常年被富氧离子的云雾环绕,汲取山泉,自由生长,品质尤佳。茶汤色黄绿明净,不仅口感清新自然、滋味鲜醇甘爽,还富含丰富的营养物质。
玲珑茶制作工艺复杂,要经历鲜叶摊放、杀青、清风、揉捻、初干、整形提毫、摊凉、足火8道工序。“手工制茶非常讲究技巧,相同的茶叶,不同的手艺,能够炒出不同的品质。”作为茶乡人,江秋桂对玲珑茶有着深厚的感情和超乎寻常的认真,每一道工序都循序渐进,耐心付出时间和汗水,用真情和“匠心”制好茶。
时光辗转来到上世纪90年代,凭借着熟捻精湛的技艺,江秋桂在当地政府的鼓励下,开始在各大制茶技艺大赛中崭露头角,先后获得了省、部级以上20多次奖励称号和第五届亚太国际博览会金奖。2012年玲珑茶成功创建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18年,江秋桂也被列为湖南省玲珑茶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手工制茶作为一项传统技艺,既有很强的观赏性,同时也是对茶历史、茶文化的有效传承。”数十年来,江秋桂坚持手工制茶和技艺的传承,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意识到非遗应不仅是保护,更要有未来。
江秋桂积极传承授艺。
近些年来,江秋桂在继承前辈的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和创新,创造了手工茶品牌:江师傅手工茶。同时积极传承授艺,带学徒近20名,目前都已出师。他的女儿江小梦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2015年从湖南科技学院毕业后,怀着对家乡、对茶的深情,江小梦放弃在大城市发展的机会,回到故乡清泉镇创业,师从父亲学习种茶、制茶技艺。她苦学掌握制茶技艺,同时借助互联网的春风,让玲珑茶飞入寻常百姓家。
江秋桂女儿江小梦。
2018年,江小梦正式接手非遗传承基地,创建江师傅生态茶业有限公司和清泉镇圆明生态茶叶专业合作社,并通过多方筹集资金建设了新厂房。如今,公司茶叶年销售量可达到6余吨,产值180多万。
“一人富,不算富。把乡亲们带富,才叫富。”随着公司顺利发展,江秋桂和江小梦商量,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众筹茶园,让乡亲们茶乡就业,分享成果,一同致富。
江秋桂和江小梦说干就干。一方面,他们不断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免费开展手工茶培训班,教授当地年轻人学习种茶、制茶的传统手艺。同时村里的贫困户解决茶叶的销售问题,引导农户进行茶园的生态管理。
另一方面,合作社为当地村民提供兼职、专职岗位40余个,带动清泉镇70余户老百姓发展茶叶产业,增加茶园面积上千亩。
如今,玲珑茶已成为桂东农民脱贫致富的第一大特色主导产业,全县茶叶总面积14.6万亩,跻身全国重点产茶县,每年产值达4.1亿元,有超过3万多人在从事跟茶叶有关的工作。
江秋桂教授制茶技艺。
近些年,随着科技的发展,自动化机器炒茶盛行。“茶叶是有生命力的,人手炒出来的茶,香度更高,独有的气息,是机器无法完全取代的。”江秋桂表示,一定要好好地把玲珑茶的制作技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让玲珑茶香飘世界。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胡用梅 郭建东
编辑:周蕾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