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仙区,古为郴县。自秦设郴县以来,已走过2200多年。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党的十八大以来,苏仙区牢记初心担使命、奋勇争先开新局,全区经济发展动能不断增强,转型发展成绩可圈可点,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全域旅游展开多彩画卷,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非凡十年,苏仙大地实现历史巨变。如今,苏仙区正朝着打造“城市会客厅、开放排头兵、科教主阵地、文旅新地标”的全新目标阔步前行。
发展动能强劲
项目为王。
这个夏天,漫步苏仙大地,项目建设热火朝天。
观山学校项目现场施工人员轮班作业,奋力抢抓工期;思科(郴州)职教城项目已顺利实现通水、通车、通电,各项工程扫尾与设备调试工作有序进行;郴州市国际温泉城项目正火热推进,十畝生活天堂温泉一期旅居泉寓主体工程已全部完成……一批批项目加快推进,一点点凝聚起苏仙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十年来,正是这样火热的拼搏精神,造就了非凡的“实力苏仙”。全区地区生产总值(GDP)由2012年的184.1亿元跃升至2021年的355.2亿元,年均增长9.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2年的70.8亿元跃升至2021年的133.6亿元,年均增长10.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年均增长9.0%和17.7%。
这些年,苏仙区高质量发展,已进入“2.0时代”。
从玛瑙山下“小青海”的一汪碧水,可以一窥苏仙区由“地下”向“地上”、由“黑色”向“绿色”转型发展的秘密。
玛瑙山矿区的开采历史,要追溯到民国时期,至今已超过100年。但过去开采方式粗放,不仅浪费资源,还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一定破坏。但多年来,通过生态修复、复垦复绿等手段,“小青海”取代了尾矿库,水质达到国家二级饮用水标准,可作为矿区生产生活用水。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苏仙区是“有色金属之乡”,已探明有色金属矿物140多种,其中,钨储量居全国第一。曾经,依矿而生的产业,是区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但十年前,苏仙区审时度势,全力以赴转方式、调结构,拿出文化旅游、招商引资、重点产业项目、服务业发展、工业转型升级、专项市场建设、园区发展“七个四年行动计划”。
如今,“一矿独大”的产业格局早已改变,走进苏仙区,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电子信息、文旅康养等优势主导产业初具规模。
创新驱动、开放发展,苏仙奏响发展强音。成功创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家、市级研发中心63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14家、省级“小巨人”企业24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8家,荣获全省知识产权工作先进单位,高斯贝尔成功上市,东塘电气、农夫机电入选国家重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近年来,苏仙区更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持续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项目为王”鲜明导向,逐步形成了以点串线、以线带面、各具特色的项目建设走廊,苏仙产业开发区“一区三园”发展格局加快成型,国电电力、中国石化、华润水泥、新希望等“500强”企业落户苏仙,交出了一份非凡答卷。
城乡面貌一新
“我在苏仙区住了几十年,从八一路附近的老房子搬进爱莲湖畔的新房,亲眼见证我们的城市发展得越来越好,说什么我也不会搬去别的地方。”市民苏照笑着说。
的确,十年来,苏仙区城乡面貌华丽蝶变,更加宜居、宜业、宜乐、宜游。仅2021年,财政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78.68%。
这些年,郴州雅礼学校、一完小城东分校如期开学,义务教育大班额清零,市第四人民医院东院顺利竣工,全区着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和改造各类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安置项目建设等,新增停车位有效缓解了城区停车难问题,人民东路延伸段顺利通车,苏仙区还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区域半小时交通经济圈基本形成。
十年来,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16956元跃升至2021年的37086元,年均增长10.1%。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20261元跃升至2021年的43101元,年均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11571元跃升至2021年的25838元,年均增长10.3%。
变化喜人。回望过去,全区12个省级贫困村全部出列,10418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全面小康“六覆盖”监测指标完成率100%。如今,从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成色更足。
从前,充分利用资源禀赋,不断壮大特色产业,打造“一村一品”,是苏仙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之一。如今,产业发展同样是乡村振兴的“秘诀”。
在风光旖旎的许家洞镇兰王庙村,葡萄、柰李种植红红火火,精品乡村旅游势头正劲,目前,村人均年收入超过了20000元。种植大户肖钧允改种150亩阳光玫瑰葡萄后,葡萄园年产值达200万元。肖贤锋经营的聚贤客栈,一年能为他带来约180万元的收入。
不仅如此,近年来,苏仙区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集中供水率达90%以上,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实现全覆盖,深入实施农村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获评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区、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县市区,美丽乡村底色更靓。
文旅后劲十足
一组数据,成绩亮眼。
2020年,苏仙区接待游客696.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2.9亿元。
2021年,苏仙区接待游客837.3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6.43亿元。
今年上半年,苏仙区旅游综合收入已有43.62亿元,增长36.25%。
文旅,正成为苏仙一张拿得出手的新“名片”。
这里,“山川秀丽甲湘南”。诚然,苏仙之美,在山水间。飞天山、五盖山、高椅岭、苏仙岭、许家洞温泉、翠江等美景令人流连忘返,乡村旅游亮点频出。
走进栖凤渡镇河头村,莲山庄园里总有游客的身影。观光采摘、民宿、特色果园等产业,为村子带来发展新机遇,也成了村民增收的新路子。目前,该项目已为村民提供超过200个就业岗位,带动村民人均增收4000余元。
苏仙之美,更在历史里,周恩来、朱德、陈毅、刘伯承、任弼时、叶挺、林伯渠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此留下战斗足迹,陈家大屋、李家大屋、711矿见证着一段厚重历史。
苏仙之美,也在夜色中,郴州八点半,夜空最闪亮,爱莲湖畔已成为夜间经济一大亮点,生源时代广场等商圈焕发勃勃生机,裕后街获评中国最佳文旅项目、首批“省级旅游休闲街区”、首批“湖南省示范步行街”……
文旅产业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近年来,《苏仙区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苏仙区十四五文旅产业发展规划》《苏仙区红色旅游总体规划》《长征国家文化园(苏仙段)总体策划》《苏仙区促进文旅产业(体育文物)发展奖励暂行办法》等政策文件先后制定出台,编印了《苏仙区红色印迹》一书,文旅产业发展更有底气。
苏仙区还紧紧围绕“一园二区三廊”文旅新格局发展思路,启动实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推出了一批精品地标,为飞天山-高椅岭文旅融合产业园早日创建5A级景区打下坚实基础,助推天堂温泉-红色711矿康养度假区成为港澳青少年爱国教育研学基地、五盖山森林避暑度假区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使郴江城市文旅消费走廊“以点穿线、连线成面”、西河乡村生态观光走廊特色凸显、湘粤古道红色文化主题走廊成为全市“湘南红”文旅品牌的最美章节。
前不久,喜讯传来:2022年郴州市旅游发展大会将于9月开幕,大会主会场就设在苏仙区。
抓住机遇,办会兴城。苏仙人正迅速行动,加紧筹备,推动观摩项目快速成型,积极展示苏仙形象。
锚定目标前进
时间进入2022年,苏仙区有了发展新目标、新定位——将苏仙区打造成郴州的“城市会客厅、开放排头兵、科教主阵地、文旅新地标”。
目标已定,唯有奋进。苏仙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统筹谋划,精细部署,针对四大目标,研究制定了四个“三年行动”方案。
其中,打造“城市会客厅”,需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优化提升空间发展格局、推进产城一体融合发展、构建城市高效治理体系、引领郴州现代品质生活,用三年时间打造精致精美、人见人爱、宜居宜业的“城市会客厅”,力争实现“五年内新增城镇常住人口10万以上”的目标。
打造“开放排头兵”,需抢抓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郴州片区、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机遇,全面深化改革行动,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推动片区联动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合作,构建一流营商环境,全面提升内外合作新水平,率先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打造现代化新郴州开放排头兵。
打造“科教主阵地”,需大力推进“新时代教育强区”工程,以基础教育为重点,创响“学在苏仙”品牌;推动科教融合,建立健全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校企合作育人、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推动产业需求更好融入人才培养过程,构建服务支撑产业重大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打造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型行业,建设培育50家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力争到2025年,基本形成科教和产教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基本解决人才供需重大结构性矛盾,形成区域产业和教育共生共荣发展格局。
打造“文旅新地标”,需启动实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聚焦“碧水丹霞·福地苏仙”城市品牌,不断增强文旅产业实力,提高文旅综合贡献,提升文旅品牌形象,改善文旅发展环境,实现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力争到2025年,全区实现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1500万人次以上,年均增长26.5%,文化旅游总收入达150亿元,年均增长28%。力争成功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使苏仙区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游客喜爱、全国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苏仙区委书记黄志文表示,苏仙区将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六届四次全会精神,坚持以“十大重点工作”为抓手,持续深入开展项目建设比武年、市场主体培育年、营商环境优化年“三个年”活动,将苏仙区打造成郴州名副其实的“城市会客厅、开放排头兵、科教主阵地、文旅新地标”。
来源:郴州日报
作者:黄婧雯
编辑:唐哲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