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散文|又闻粽香

吴从惠/文

老家房后的一角,有一丛粽叶竹,紧挨窗口,米余高。地沃,竹长得青青翠翠,枝繁叶茂。下雨时,雨滴在叶片上,发出“噗噗”响声,比雨打芭蕉还有韵味。雨洗后的叶片,更是青凛凛,像玉石雕刻的薄片。

这是当年我在嘉禾工作时,从胡老师村子旁边的山上挖下来种活的。离开嘉禾时,就把它种回到母亲的房后。粽叶竹很服水土,年年繁衍,不几年,便有了一小块地。叶片也肥大。

我把这片粽叶丛当风景。看到它,便想到“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句,想到戴着斗笠,独钓寒江雪的渔翁。

母亲对这片小竹丛也很喜欢。母亲喜欢吃粽子。每次我们带着小孩回老家,母亲就去那摘些叶片,洗干净,水焯一下。再泡几斤糯米,蒸几个粽子来吃。包粽子的材料后山也有,就是棕树的叶子。它很像老式扇风的蒲扇,但更软,韧性更强,除了捆秧苗,似乎另一个作用就是捆粽子。

母亲包粽子的手法很灵巧。将两片粽叶略叠加,对折呈三角形,用勺子把糯米装进去,压实,折回粽叶片盖住。再扯一根棕丝,用牙齿咬住一端,另一端用手一缠一绕一结,一个粽子就又结实又快当包好了。有时甚至不把棕叶扯断,一片叶子一大串,连叶竿一起蒸,更清香。一串刚好送一家作情。兴致好的时候,她还会做一些蛋黄、火腿肉、板栗、豇豆、花生等馅的粽子,口感更丰富,口味更佳。为免吃多了上火,又会添加莲子、绿豆、红豆等馅,以清凉、解毒、降火。散乱的粽叶,一大盆糯米,一会就被母亲灵巧的手变着戏法似的结成了一串串结实饱满的锥状的粽子。有棱有角,一个个看上去神气十足。

母亲蒸粽子不放别的配料,只放少许稻草灰过滤的碱水。母亲说,放别的料会破坏清香。

当粽子的清香氤氲了整个厨间堂屋,母亲知道熟了。她先取出几个供奉先祖神灵,然后才会让儿孙们吃。撕开粽叶,清香盈鼻,吃进嘴里,嫩滑筋道齿颊留香。由于母亲掌握了蒸煮的时间,馅料也丰富,粽子格外香,且瓷实有嚼头,煞是好吃。

小的时候,吃粽子却是一种奢侈。那会,粮食奇缺,怎么会有余粮来做粽子呢?偶尔的年份,母亲看到自己的儿子眼馋,也会想方设法包一次粽子。那会包粽子,比现在要艰难多了。摘粽叶就得去很远的山上。包粽子的棕叶片也没有。缺粮缺料缺柴火,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

包一次粽子,基本也是素粽子,每人只能吃两只。如果能沾上一碟古巴糖,那就是神仙生活。吃一口,乐滋滋的,甜到心底。

有一次,我们包了粽子。母亲思念她的妹妹,也就是我的满姨。她嫁到了资兴塘下一个叫后里的小村庄。端午前下了几天大雨。母亲派我去送粽子给满姨家。我高高兴兴地出发了。当我走到曹家坪、青莲排那一段时,因为道路就在河边,洪水已经漫上了路面。有一段十几米的距离,我都是扯着山边的草木,趟着水,慢慢地度过去的。第二天,我回来了,跟母亲讲述路上的情况。母亲这才感到后怕。假如一个浪冲过来,假如我的脚没踩稳,假如我扯的树枝断了……都是不得了的事。那会人命真是贱呀。但若真失去了一个儿子,也不可能不痛苦。现在,母亲都已经逝世十多年了。母亲是否还记得这么回事?

离开家乡已四十余年。城市里,似乎一年四季都有粽子卖。当然,端午节期间更多。花色也特别多,大大小小,各种形状,各种馅料,各产地的都有。在城里住久了,对季节的变化也没那么敏感了。只是在端午期间,仍然会在农贸市场,在那拥挤的中草药摊位前,买上两根大艾,再买上几根菖蒲,用绳子挂在大门框上,表示也在过节。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吴从惠

编辑:唐哲宁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cz.rednet.cn/content/2022/06/02/11340864.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政务要闻
  • 县区(市)
  • 乡村振兴
  • 郴城说理
  • 文教卫
  • 精彩视频
  • 旅游
  • 尚德郴州
  • 全民阅读
  • 图片新闻
  • 要闻
  • 经济
  • 社会
  • 园区
  • 协会
  • 新闻H5
  • 综合专题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郴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