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 通讯员 邓生祥 徐立梅 张小英 郴州报道
青山绿水间,沃野连片特色果蔬香飘四方,村边医疗器械就业车间一派忙碌,山脚千头生猪养殖场热闹欢腾......深秋时节,湖南汝城暖水镇白泥坳村到处生机蓬勃,满目乡村振兴崭新气象。
白泥坳村地处汝城最北部,接壤桂东县沙田镇。全村26个村民小组、76个自然村,1101户、3308人。从老少边穷的山沟沟,到现在美丽乡村示范点,蜕变之路始于汝城县审计局的帮扶之旅。
汝城县暖水镇白泥坳村易地扶贫搬迁点,楼栋美观整齐,生活条件便利。
点滴变化见证帮扶真情
远离县城30多公里、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滞后、贫困人口有187户609人......时间回溯到2016年,白泥坳村一摞摞问题和短板,摆在了帮扶后盾单位汝城审计局面前,反而激发出一股不破楼兰誓不还的坚定信心和决心。
选派精锐部队进村、全员出动结对帮扶、对症下药精准施策,技能培训办起来,日访夜谈兴起来,基础设施建起来,特色产业育起来,很快,以审计队伍为主的帮扶洪流漫卷山村。该局累计倾注帮扶资金213万元,排忧解难解决问题135个,办理民生实事186件,全力以赴推动山村蝶变。
白泥坳村新建了医疗器械就业车间,安置当地村民家门口就业120人。
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60套安置房,将原本分散在大山深处各个山头的57户贫困户挪出了“穷窝”;拥有三条生产线的医疗器械就业车间拔地而起,带来120个就近就业岗位,人均年增收达2.5万元;种植水果、生姜、辣椒等优质果蔬5000亩,户均2亩水果3亩菜;2000平方米的新市场落成,让百年马路市场一去不返......
原本,审计工作对于寻常百姓并不熟知,而今,在白泥坳村,只要一提起审计人,广大群众都纷纷竖起大拇指点赞,“他们不仅是帮扶人,更是亲人!”
白泥坳村三华李基地,一片郁郁葱葱。
风雨兼程映照为民初心
作为审计局派出的工作队长,李永松长期扎根在白泥坳村,一干就是好些年。他以村为家,携手乡村干部,不舍昼夜,鏖战一线。其他帮扶人,按照“五到农户八必访”要求“走亲访友”,因户施策,精准帮扶,将党的阳光雨露撒播山村。
一回回翻山越岭、爬坡过坎,挨家挨户走访群众,一次次召开两委会、党员会和干群连心会,广集民意民需,汇聚民智民计,挪穷窝、拔穷根、摘穷帽。农贸市场、文体广场、排水排污设施等项目一一建成,为小康生活浇筑亮色。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建车间、办工厂、育基地,让村民家门口能就业,增收顾家两不误。
为了大地丰收,按需定制举办了30多期特色种养殖培训班,发放农业技术手册上千册,争取产业奖补资金183万元,聘请技术指导员120余次深入田间作指导,持续赋能“人人有技能”,实现“户户有产业”,稳当当挑上了“金扁担”。
汗水浇出幸福花,风雨兼程终无悔。磨破了鞋底,累弯了腰身,李永松却欣慰说道,“投身扶贫,一路艰辛,一路收获,苦中有乐,再苦再累都值得。”
白泥坳村建起了宽敞的农贸市场,告别了百年边界马路市场。
接续苦干扬起振兴风帆
审计帮扶一棍子插到底,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更替的是驻村人员,不变的是为民初心。李永松离队后,朱国清来了,广大干群更是昂首阔步向前奔,燃起豪迈和激情。
“有了好政策,我们住上高楼大厦,日子越过越红火,更要提起精神加油干。”深秋阳光洒落搬迁点,村民康小兵正挥汗如雨在打谷场上晒黄豆。搬出大山后,两口子均在就业车间上班,对每月四五千元收入仍不满足,还就近租用土地见缝插针搞起了种植。
在已改头换脸的边界贸易市场,高大宽敞的钢架大棚内,蔬果、肉类、服装等区块整齐划一,近百个摊位有序铺开。商贩陈永忠做生意劲头正足,收入连年增长。他说,“有了新市场,就要闯出新天地。”
白泥坳村秋玉米基地,展露着丰收希望。
水源坳组种植大户曹路光,由工作队帮扶而建起了200亩连片金银花基地,带动了村民种植,还上线了“绿百通”“淘宝”网店,产销两旺。从农到商,再到大户,撸起袖子加油干的风气荡漾开来。
半年不到,朱国清就全面走遍农户、摸清了村情民意,也正按照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大力推动各项工作,忙成了连轴转,心里却乐开花,“踏上新征程,绘就新蓝图,就是审计人的不懈追求。”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邓生祥 徐立梅 张小英
编辑:周蕾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