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通讯员 艾细魁 郴州报道
连日来,桂东县桥头乡侠头村天气晴好,58岁的村民陈登辉每天穿梭在自己经营的400亩楠竹林里,进行刀抚、锄抚和施肥等楠竹低改措施,为来年的楠竹和竹笋丰收做好准备。“公路现在修到了竹山,山上的竹子终于可以通过车辆运输出去销售,这一切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陈登辉感慨地说道。
时间回溯到上世纪70年代,当时的侠头村乃至桥头乡没有像样的公路,交通极为闭塞,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于外出务工和务农,集体资产极少,加之信息闭塞,技术落后,村民收入微薄,一度“穷得让人心痛”。陈登辉一家同样如此,经营着数百亩楠竹林,却过着苦日子。那时候,由于不能将山里这些特产运送出去售卖,只有少量的楠竹被加工成箩筐用于自家或售卖,鲜美可口的竹笋也面临同样尴尬的境地,偌大的楠竹林对家庭生活的改善非常有限。
陈登辉在竹林里干活。
“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民,当时压力非常大,没有经验、没有技术、没有资金,脱贫对我们来说真的太难了。”陈登辉决心改变这一现状,用自己的行动为自家,也为村民探索出一条致富的道路。
他开始到处学习栽植技术、打听政策、咨询专家,楠竹林成了他第二个“家”。经过十多年的苦心经营,陈登辉终于积累了进一步开发楠竹林的资金。
从2015年开始,他每年利用数万元,请来挖掘机为自家的楠竹林开出一条蜿蜒向上的山路,到2018年,这条山路已经延伸到离楠竹林不到数百米的地方。也正是在这一年,陈登辉获得了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他被作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培养,政府帮助他将山路贯通了楠竹林。
这样,他的楠竹林基本告别了运进肥料和运出产品全靠肩挑背扛,楠竹林的精细管理水平和产出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县委县政府、乡党委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一家楠竹加工厂落户在侠头村。曾经只有少量被用来制做箩筐的楠竹,开始被大量加工成竹签和竹筷等半加工产品。
楠竹加工厂。
由此,楠竹成了陈登辉的“致富竹”,依靠经营这400多亩楠竹林,他每年能增加10万元左右的纯收入,一改过去生活困苦的面貌。
楠竹也成了侠头村村民的“就业竹”,为更好管理楠竹林,仅仅是陈登辉就雇佣了10位贫困人口,为他们每人每年带去1万元以上的工资收入。
“能为家乡做点事,是我最高兴的事。”曾身为村里文书的陈登辉,如今变为“致富带头人”继续服务于大家。
位于山下的楠竹加工厂也吸纳了20多人务工就业,这让不少农民变身成了产业工人,实现了“务农、顾家、挣钱”三不误,既解决了贫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增收的难题,也解决了贫困群众安于现状、“等靠要”的问题。
楠竹更是侠头村村民的“幸福竹”,侠头村正是在与一个个与楠竹有关的故事中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逐步成为“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美丽乡村。
现在,陈登辉还在谋划一条新的山路,将更多的产品更便捷地运送出去,也在憧憬竹景观光旅游,吸引游客来此游玩休憩,更好挖掘楠竹林的经济价值。
同时,乡党委乡政府在着力推进竹木产品精深加工,不断延长竹产业链条,有效增加产品附加值。即将完成的竹炭生产线将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和集体收入,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艾细魁
编辑:胡用梅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