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学|松涛万斛诗如炬——周松万诗歌品读

早先我研究过一阵中国书画,记得著名海派书画家吴琴木先生有一幅山水力作叫《松涛万斛》,观之赏心悦目。让我很自然想起了毛院同学周松万和他的诗。这种联想很神奇,正如诗歌的创作。

之前有很多专业人士对松万的诗做过很到位的评价。比如董喜阳评他的诗作《冷秋》:

“诗人巧妙运用语言完成了某种叙述,这种叙述在无旨归的途中抵达了诗性的彼岸。冷秋的凄凉中夹杂着俏皮和鲜活的质感,诗在进入悲的情景中融合了温暖的期许。秋雨、秋水、秋风、秋叶和一条通往悲秋的幻境,构成了诗人心底无法遮掩的阴霾。情在镜中,镜印自我,情景交融,虚实相接。结尾处一个“忒”制造出惊奇的语境,让人突然有种沉醉和惊醒的临界知返。”

甚至在几年前,有一件事轰动不小。那就是周松万在2015年第5期《诗刊》下半月“E首诗·诗歌角”栏目发表诗歌《在三十六湾惦记一只飞鸟》。这是《诗刊》面向全国公开征稿活动中,我们湖南省郴州地区范围内的唯一一名入选作者。

他的这首代表作,我非常喜欢。下面结合这首诗,谈谈我对松万诗歌的印象。

我先把这首诗的全文抄录如下:

《在三十六湾惦记一只飞鸟》

苍莽的三十六湾

一只飞鸟忽高忽低忽远忽近

夜色很快降临

气象部门提示今明两天将暴降风雪

今年的冬天一定比去年冷

飞鸟,要飞到哪儿去

你是我以前见过的那只吗

我的眼睛开始酸涩

不远处,一簇野火在飘摇

峻岭峰刃上的月牙在隐退

去年秋天秋霜时留下的一些痕迹

也在一片飘零的羽翼上闪现

飞鸟,你只是飞来飞去

夜色如墨,一点点浮上来又沉下去

诗的内容表面上是写人与鸟的内心独白和诗人对飞来飞去飞鸟的深切担忧。但又何尝不是诗人对世界万象甚至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的深度思考呢?

同处天地之间,飞鸟是寂寞的,诗人也是寂寞的,但同时他们都是自由的。

飞鸟是自由的,也是敏锐的。它俯视大地,只是为了期待眼下的土壤长出新绿,矿山冒出结晶,万斛松涛里传来阵阵诵诗声。

仔细品读松万的作品,或许是得益于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的拘束,得益于面对苦难生活时的豁达,也不会去钻牛角尖。腹有诗书,胸中成壑,每篇作品都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仔细品读的话,会有一种诗魔洛夫先生诗歌的感觉和味道,但更多的是家乡地缘性的味道。这正是他抓住了诗歌创作的本质:抽象,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所以能强烈感受到诗里面的气韵沉浮。

这就是诗歌的神韵。每个人气质各异。这种气质既表露于外在又表露于内在。内外呼应,自成一体。这个就是为什么国外的小孩子申请大学要写Essay 的原因。一篇几百字的小文章,就足以看见一个孩子的气质。它包括了一个人对自己,对世界是否充满激情。一个对自己、对世界缺乏激情的人,创作不出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这种激情的产生要依附一种精神的高贵而来。然而要做到这种对精神的真实依附,那就要真真切切地思考自己,思考自然万物,从而产生出生生不息的共鸣,产生出自己和万物的共鸣。这种共鸣又包括真实的喜悦,哀伤,恐惧,无助,反省........才可以做到。这个与物质世界的富有与贫乏恰好又没有多大的关系。

诗歌一定要有神韵,太实太过,中规中矩,倒成了目前流行的长句变短句式的自嗨了。就像是一截长长的高粱秆,被剪成一节节,长长短短的,化成诗的模样,嚼起来却没啥味。

我时常在想,松万诗歌最突出的特点恐怕在于它很巧妙地还原了诗歌的本质——诗意和神韵。诗意和神韵,从诗歌这个母体诞生之后,它们完全可以独立存在,在其他体裁的文体中,诗意是规格的重要显现。也许严格意义上的诗歌已很少,而脱胎于诗歌的“诗意”和神韵则和人类将伴生纠缠到永远。

很多情况,我们要么写得太实,导致土腥味太重;要么太虚太煽情,长成了豆芽菜。也就是诗意和神韵不够。最要命的是,这些竟成了好诗的标准和典范,引得很多人去竞相效仿。

读松万的诗歌,完全没有上面说的这些毛病。好的诗歌一定是有多重性的,同时,艺术是相通的。中国书法、绘画讲究留白,诗歌同样也讲究留白。诗歌《在三十六湾惦记一只飞鸟》的结尾,“夜色如墨,一点点浮上来又沉下去。”令人浮想联翩。

诗者,五官开放,方能诗心激荡。用五颜六色、通感等各种方式方法,用起承转合打通时间与空间的阻隔。

那么,读了松万的诗,总体感觉又是什么呢?诗歌是极具个性和内心声音的一种表达形式,诗歌不是对人生和生活简单的模仿、照搬,诗歌应该是对现场和现实的一次再还原、再提升、再超越。好诗的产生是内心与思想火花的遽然碰撞,然后紧抓瞬间,把“真实感”和“现场感”用本体的、个性化的语言进行隐忍而节制的叙事和抒情,是千磨万击的淬炼后结出的一枚心灵果实。它要像一把温柔的刀慢慢戳向你的心尖,让你捂住嘴想畅快得叫出来。

黄永玉先生说过,他创作的源泉源于复杂的生活,这里头有痛苦,有凄凉。快乐不是他的追求,复杂的生活经历才是。快乐是为人生找一个出路,一种观点,一种看法。人生应该谅解、应该快乐。

对人生从容一点。别嚣张,苦也别嚣张,得意的时候更不要,这需要修养,有知识的修养,也有人生历练的修养。

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富矿。生活的土壤为诗歌创作源源不断地提供养料。诗人与他生活的临武,始终不即不离。故其诗作真实、新鲜、有味。正如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里所讲,“超以象外,得其圜中。”

我们都要感谢文学,感谢它让原本浮躁不安的心灵,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找到了一个坚持下去的理由和安抚自我、自信生活的平衡点,找到了一块让心灵休憩、安静、澄澈的精神领地。

其实,据我了解,松万的写作目的很单纯,就是身边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心灵和情感被触动了,然后就拿起笔把它们记录下来,表现出来,做一个生活的见证人和情感的代言人。

每当我似乎感到世界的深刻时,却正是它的简单令我震撼。

我深信,好的诗都像流行感冒,善传染,易打动人心。让人感发生命的深浅厚薄,引发读者达到生生不息的感动。

松涛万斛诗如炬。这“炬”,不仅指松万的诗歌而言,更像是顾城说的一样“为了寻找一盏灯,我来了。”这盏灯,是心灵之灯,诗歌之灯,而“炬”是松万内心世界通过长短不一的文字折射出来的火花,一束束,照亮前行的人生。

松万的诗歌打动了我。不知会不会打动您呢?

作者简介:李先平,笔名湖南丑石,丑石乱弹。系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湖南省散文学会会员,毛泽东文学院第十八期中青年作家班学员。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李先平

编辑:欧群军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cz.rednet.cn/content/2020/10/27/8545669.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政务要闻
  • 县区(市)
  • 乡村振兴
  • 郴城说理
  • 文教卫
  • 精彩视频
  • 旅游
  • 尚德郴州
  • 全民阅读
  • 图片新闻
  • 要闻
  • 经济
  • 社会
  • 园区
  • 协会
  • 新闻H5
  • 综合专题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郴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