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通讯员 兰友萍 李剑 宜章报道
8月15日上午,央视财经《走村直播看脱贫》栏目走进了宜章县梅田镇龙村瑶族村,该村脱贫“新颜”全国亮相。就在几年前,龙村瑶族村还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贫困发生率为20%,短短几年,该村贫困发生率已降至0.1%,成了远近闻名的脱贫攻坚示范村。小山村大巨变,这蜕变背后,离不开龙村瑶族村的领头雁——市五届人大代表、村党总支书记邝素珍。
邝素珍(右一)看望贫困户。
龙村瑶族村由龙村瑶族村、水楼下村、荷叶塘村于2016年合并而成,是宜章县最大的瑶汉混居村。全村有1710户606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70户578人。该村瑶族居民大多生活在海拔600多米的高寒山区。
拓生产之路,当好“领头人”
人大代表要做好脱贫的领头人,这既是邝素珍的信念,也是她的行动。2019年,邝素珍将村里700多亩水田、5000多亩山岭流转到村委会,依托大户承包种植了水稻、脐橙、奈李、油菜和油茶等作物,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8万元、增加200多个就业岗位。当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就达到了70余万元。在她的带动下,龙村还成立了好人工作站,她发动党员群众捐款捐物达32万多元,其中邝素珍个人就垫资14万元帮助群众进行危房改建。
与此同时,邝素珍充分发掘电商潜力,精心打造瑶铺源扶贫电商小店,上架了金银花、腊肉、笋干、花生、鱼干等40多种特色农产品。产品有统一的包装、商标,并安排了一名工作人员负责商店日常维护。“贫困户送来的农产品,我们免费邮寄,免费提供包装。”邝素珍介绍说。截至目前,小店销售额达80多万元,为400余人增加了收入。
解生活之困,当好“贴心人”
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是人大代表的根本职责。“只有捧出一颗爱心,献出一颗公心,掏出一颗真心,始终做到心系村民,才能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才能使人大代表这一崇高荣誉得到百姓的认同和接受”。邝素珍来自基层,生活在群众之中,成了村民心中的“贴心人”。
瑶族村民谭金玉的子女长年在外务工,家里没有劳动力收割稻谷。正在谭金玉发愁时,邝素珍和村干部一道上门,顶着烈日,耐着酷暑,帮谭金玉把稻谷全部收割、脱粒,并抢抓晴天进行晾晒、收仓,为谭金玉解了一个大难题,而自己却晒脱了皮。
新冠疫情发生时,邝素珍在一次走访慰问孤寡老人途中因车祸受了伤。为防控疫情,邝素珍带伤奋战在“抗疫”一线,每天走访居家隔离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摸底调查,除了“村村响”常规宣传方式以外,还采用敲锣打鼓等接地气的宣传方式,全面普及疫情防控知识;为支援全县疫情防控,她发出了“向一线工作者赠送蔬菜的倡议”,组织村民采摘50多吨油菜送到一线防控工作人员的手中;自己掏钱为居家隔离群众送上80多份“暖心包”(一只鸡、两斤猪肉、5斤蔬菜),并为“抗疫”捐款捐物3万多元;为保障企业“复工复产”顺利进行,她还安排车辆接送140多人到宜章工业园应聘,实现100余人就业,引导劳动力复工就业300余人。
抓生态之需,当好“代言人”
“人民群众选我当代表,我就要依法履行好职责,当好他们的‘代言人’”。为了让贫困户早日脱贫,作为人大代表和村党总支领头人,邝素珍始终将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带领村“两委”一班人沉下身,走村入户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她包里时常装着一个小本子,只要是群众反映的问题,能第一时间解决的现场马上解决,不能解决的就将问题详细记录下来,事后通过与班子成员共同研究或请求上级给予解决。
废弃矿山复垦工作一直是悬在村民们心中的大事难事。该村矿山长期废弃,部分村民“圈山”建猪场、牛场,拆违难度非常大。为调解土地纠纷,邝素珍耐心细心做群众思想工作,挨家挨户地倾听群众担忧,向他们陈述利弊、讲解政策,将村民顾虑一一化解;施工时,她坚持“挂图作战、限期完工”,让村干部和村中有威望的群众驻地监督施工,及时解决现场施工阻力,有时她甚至在施工现场往返五六次协调解决问题,基本实现了矛盾问题“不打结、不隔夜”。在邝素珍和村干部的共同推进下,龙村土地增减挂钩工作做到行动最快、面积最大、效果最好,而原计划6个月完成的土地增减任务提前3个月完成,成了全县第一个提前完成土地增减挂钩的自然村。
解决了土地问题,邝素珍又将目光投向了“旱厕革命”。她带着村干部,为村民讲解“拆旱厕,修公厕,建游园”的好处,破除群众思想阻力,全村共拆除旱厕490座,新建公厕23个,添置垃圾桶600多个,配备保洁员24人,改变了过去环境脏兮兮、旱厕臭烘烘的农村旧貌;对龙溪河的治理,邝素珍则是“重拳出击”。曾经河两岸垃圾堆积如山,河里全是采煤留下的煤矸石。邝素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过科学谋划、统筹部署,她组织相关人员开展拆违、治污、护岸等综合治理行动,致力将龙溪河打造成“六位一体”的河道连片综合区。先用垃圾车运走近100余车的垃圾,后联合县农业开发办投入 269 万元整治河道,通过清淤疏浚、清障拆除、水系连通、生态修复、岸坡整治等措施,整治河道 700 米,疏浚清淤1400米,整治岸坡2800米,建设游道700 米,河道功能基本恢复,水环境明显改善。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兰友萍 李剑
编辑:唐哲宁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