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郴州9月27日讯 苏仙区栖凤渡镇瓦灶村位于郴州西河风光带的源头,但是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守着丰富的山水资源却喊穷,许多青壮年都外出打工,村级经济几乎空白,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心村”。2012年,随着栖凤渡鱼粉产业园落户于瓦灶村,一碗当地特色鱼粉,带动了乡村旅游,使得昔日这个“空心村”变成了产业村。
美好的一天,从一碗鲜香爽辣栖凤渡鱼粉开始。栖凤渡镇瓦灶村的凤楚传奇鱼粉文化传承基地,每到周末便人山人海,乡里乡亲、路过司机等纷纷上门,品尝当地特色的鱼粉早餐。
一位李姓游客说:“我为了吃这个鱼粉千里迢迢从佛山赶过来,读中专的时候经常去吃的,跟一些很好的同学,几乎每一周都会去吃一次,今天真正吃到正宗的栖凤渡鱼粉,味道不错。”
栖凤渡镇瓦灶村作为栖凤渡鱼粉发源地,传承着“非遗”制作技艺。家家户户凭借这门手艺,将鱼粉店开遍郴州大街小巷。
晶莹的米粒、红彤彤的辣椒、鲜活的草鱼……为了呈上一碗色香味俱全的鱼粉,每天天微微亮,栖凤渡鱼粉第三代传承人吴安英左手操盘,右手持勺,舀一勺米浆倒在蒸盘上,左右晃动,快速一转,米浆便均匀的布满整个蒸盘,厚薄一致。待晾干后,细细切出细滑、易入味的米粉。米粉出来,色泽乳白、舀起来黏度十足的鱼汤也熬好了。
栖凤渡鱼粉第三代传承人吴安英烹制鱼粉40余年,她的生意是从一张桌、一个板、三个灶开始的。就靠这路边小摊,吴安英养活了三个孩子。
然而,曾经的瓦灶村并没有因为这项文化优势得到发展,同其他村一样,依旧贫穷破旧萧条。直到2012年,瓦灶村积极与企业合作,引进公司,成立栖凤渡鱼粉传承基地,将“栖凤渡鱼粉”这一当地特色推广出去。村上以鱼粉为核心,建起了农家乐,还开办了加工厂,建设了鱼粉博物馆,村里的面貌和经济状况大大改善。
苏仙区栖凤渡镇瓦灶村邓云飞说:“原来都是非常破败、残垣断壁,没有几处好的地方。产业这一块就是守着金饭碗在讨饭吃,就是稻谷加稻草,现在通过我们鱼粉产业的带动,整个一、二、三产业的融合。”
湖南凤楚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董事长胡建说:“我们综合收入达到了6000多万元,也解决了100多个人就业,同时也带动上千农户的增收。”
鱼粉的工业化生产需要大量的优质稻米、辣椒、黄豆等原材料,瓦灶村为此成立栖凤渡鱼粉原材料种养殖合作社,挑选种养能人鼓励他们流转土地,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这些新型的村民将庄稼地变成了景观林,将鱼塘变成荷花池,将瓜棚变成林荫道。
苏仙区栖凤渡镇瓦灶村村民李龙精心打理着100多亩西瓜大棚。为了配合凤楚基地的发展,他将自己的瓜棚变成林荫道,游客来了可以赏莲花摘西瓜,不仅增加了自身收入,还带动了村里旅游业的发展。
苏仙区栖凤渡镇瓦灶村村民李龙说:“现在110亩地的话,人工方面再从搭棚子、摘苗子,差不多能够解决就业问题30多个村民的务工问题,这其中有6名低保户、4名贫困户。”
通过引进鱼粉基地,瓦灶村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村民变成了产业工人,年收入比原来增长了一倍以上。
苏仙区栖凤渡镇瓦灶村村支书邓云飞:“去年我们村集体的经济收入产生飞跃,已经超过了15万,人均收入已经达到19600元。”
一碗当地特色鱼粉“吃”出了休闲农业,带动了乡村旅游。鱼粉出名了,老百姓的日子也越过越好了。
苏仙区栖凤渡镇瓦灶村村民表示 :“大家收益都好很多了。”
苏仙区栖凤渡镇瓦灶村村支书邓云飞说:“接下来要围绕鱼粉产业把鱼粉加工厂、乡村旅游 ,把我们旅游目的地重点打造,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瓦灶村的鱼粉,知道栖凤渡鱼粉这块金字招牌。”
(来源:郴州新闻联播 记者 王莹)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王莹
编辑:欧群军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