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健钧
12月3日是国际残疾人日。笔者日前走访一些电影院、地铁站、商场入口等公共场所发现,无障碍设施缺乏、老化,或形同虚设的问题仍然存在。无障碍设施建设的优劣体现了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程度,无障碍设施不应成为“障碍”。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现有残疾人8500万,相当于每16人当中就有1名残疾人。如此庞大的残疾人群体,人们为何平日里并不常见?记者调查发现,无障碍设施的缺乏,让残疾人无法“放心大胆”地走出家门。
例如,在一些城市的地铁入口,残疾人设施使用不方便。有的没有配备无障碍电梯,有的虽然配备了无障碍设施,但是盲道设计得像抽象图、专用车位不够宽、专用道坡度太陡、盲道被随意占用等配套设施不完善、被破坏的情况时有出现,也让残疾人对“外面的世界”感到很无奈。
为保障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权益,2012年我国颁布了《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明确和细化了政府在无障碍设施建设上的责任。这几年,各地在无障碍设施建设上投入了不少力量,但面对残疾人的各种新需求,还有不少短板需要弥补,政府相关部门应继续起到表率作用。
但是,也要认识到,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涉及面广、形式多样,仅依靠政府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各方参与。尤其在商业领域,企业应当履行社会责任,将残疾人纳入服务范围。比如,出租车企业可以投放更多无障碍车辆,提供更贴心服务,让残疾人“打的”出行更加便捷舒心。
随着社会的发展,残疾人对无障碍设施的需求日益增多,形式也日趋多样化。只有站在残疾人角度,深入细致地考虑他们的公共需求,才能让更多的残疾人“无障碍”地融入社会,为残疾人事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红网
作者:高健钧
编辑:龙芳华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