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新闻能见度 | 医保个人账户改革,账该怎么算
2023-02-15 17:27:56 字号:

新闻能见度 | 医保个人账户改革,账该怎么算

随着多地城镇职工基本医保门诊共济改革落地,一波热议在互联网上发酵,直指职工医保个人账户。一些参保人员质疑,改革后个人账户划入少了,自己仿佛吃了亏。多地医保管理方则表态,改革将更好保障参保人员看病就医。人们该如何看待这场改革?

医保个人账户的钱为啥少了

近日,湖北武汉、广东广州、陕西西安等地的城镇职工医保参保人员发现,每个月划入医保个人账户的钱少很多。为此,有参保人员在网上发帖讨论,医保个人账户改革是不是让个人吃亏了?

“个人账户以前一个月到账280多元,现在只有80多元。”有人在微博上发帖,改革之后,职工医保个人账户中的钱变少了,意味着去药店买药就要“省着点”,但去医院看门诊可以报销,个人支付的费用会减少,“到底吃没吃亏,实在没办法计算清楚”。

无论是在职职工,还是退休人员,乃至灵活就业人员等纷纷在网上亮明态度,有的点赞,有的希望改革暂缓,有的无所谓。与之对应,各地医保管理部门也通过“政策解读”“热点问答”等形式,尽量将改革的利弊向参保人员讲清楚。

这些回应共同指向了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指导意见》。这份文件明确,“将门诊费用纳入职工医保统筹基金支付范围,改革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建立健全门诊共济保障机制”。其中,关于改革职工医保个人账户有3条政策安排:一是改革计入办法,在职职工个人缴费部分按照本人缴费基数的2%仍然计入本人个人账户,退休人员因为个人不缴费,他们的个人账户由统筹基金按定额划入,额度是改革当年基本养老金平均水平的2%;二是适当拓宽使用范围,允许家庭成员相互共济使用个人账户,用于支付政策范围内的医药费、家庭成员(子女、配偶和父母)参加居民医保等的个人缴费;三是健全完善个人账户使用管理办法,规定个人账户不得用于健身、公共卫生等费用。

上述文件要求各省级人民政府要统筹安排,科学决策,在2021年12月底前出台实施办法。国家医保局也表示,将通过3年时间完成这项制度转轨。国内多地已于去年陆续公布改革实施细则。比如,北京市于2022年8月发布《关于调整本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有关政策的通知》,明确“自2022年9月1日起,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不再计入在职职工个人账户”“自2023年1月1日起,不再设置职工医保门诊最高支付限额”等。

“改革按规划实施,并不能说很突然。整体而言,这项改革切合社会对医保改革的呼吁,在渐进式清理医保个人账户累计沉淀过多痼疾的同时,也将终结我国城镇职工医保门诊不能报销的历史。”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医疗保障研究室主任顾雪非表示,建立门诊共济是通过基金内部(个人账户和统筹基金之间)的结构调整,在不另外筹资、不新增单位和个人缴费负担的前提下,提高门诊保障水平。

顾雪非表示,门诊共济是一项新的保障机制,带来了保障的增量,涉及的资金,既有个人账户调整的资金,也有医保统筹基金的支出,将更充分发挥统筹基金保障功能,把普通门诊费用纳入统筹基金报销范围。

一道关于获益多少的计算题

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改革必然会有阵痛,也引发了各地医保部门与公众的热切互动。

湖北省武汉市医保局在回应参保人员疑问时举例:参保人李某,在职职工,30岁,年收入10万元,患有颈椎病,在某二级医院门诊就医,今年发生可报销费用3600元,如按照门诊统筹政策,除去门槛费700元,按二级医院60%的报销比例,可报销(3600-700)×60%=1740元。虽然李某个人账户少划入1100元,但其实可多报销640元。

武汉市职工医保实行的是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保障机制。在此之前,统筹基金保障住院和门诊大病,个人账户保障门诊小病,出现了参保职工“有病的不够花,没病的用不了”的情况。一方面,该市60%以上的个人账户沉淀资金趴在年轻和健康群众的账户中;另一方面,退休和患病职工的个人账户结存不够使用,门诊个人自费负担较重。

尽管从医保管理方的角度去看,通过“资金置换”或“资金优化使用”改革,强化了统筹基金支撑能力,在人口老龄化、就医需求持续增长的大趋势下,更有利于保障参保职工的权益。然而从个体的角度,有武汉参保人员在网上留言认为:这不是真正的惠民,个人一年看病花费到不了700元的报销门槛,因此得不到医保报销的福利,而医保个人账户划入的减少却是实实在在的。

总结诸多留言,对改革存在意见的地方包括:个人账户资金减少意味着购药不便,可能要自掏腰包;为了报销去医院看病不方便,需要长时间排队,如果费用未到报销门槛还不能报销;门诊报销有封顶线,保障力度相比住院较弱。也有人怀疑,是不是医保基金不够用了。

针对上述关切,武汉市进行了相应部署:增加职工医保门诊统筹定点医疗机构数量,将更多符合条件的定点医疗机构纳入门诊统筹范围,让参保职工有更多就医机构选择;增加医保门诊慢性病特殊疾病保障病种,将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特殊疾病病种由28类增加到37类,基本病种从32种增加到70种;推行电子处方流转,参保职工可以凭定点医疗机构的电子处方,直接到门诊统筹定点药店购药,可用门诊统筹基金支付。

“个人账户改革不单纯是个人账户资金划拨的调整,或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建立,而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和协同性的改革。”顾雪非表示,医保政策体系对于参保人员来讲相对复杂,不同统筹地区在具体政策上也有差异,对各位参保人员所产生的的影响不尽相同,一些参保人员对于改革的担心可以理解。化解这些担心,需要各地医保部门做好政策解读宣传、深化配套改革,推动制度顺利转轨。

各地反应热度并不一致的背后

无论如何,改革都已在路上。国家医保局统计显示,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机制改革已覆盖超七成职工参保人。

顾雪非表示,个人账户改革就是对医疗保障权益进行重新调整和再分配,其根本目的在缓解个人账户出现的“资金分散+过度沉淀”的矛盾,确保职工医保制度安全、平稳和持续运行。

“过去,很多参保人员会认为个人账户里的是自己的钱,愿意更多去用医保统筹的那部分,也导致了一些不合理的医疗行为。比如,本可在门诊解决的变成了住院。实行门诊共济保障、相应提高门诊保障水平,有助于实现合理诊疗。”顾雪非说。

从个人的小账本看社会的大账本,医保改革都要继续优化调整。近日,针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6706号建议,国家医保局答复:当前随着医药技术快速进步、居民医疗需求逐步释放、人口老龄化加速,医疗费用持续高速增长对医保制度运行影响很大,医保基金支出压力较大。近年来,全国医药费用年增幅在8%左右,2021年与2011年相比,全国次均住院费用由6632元上涨到11003元,10年间涨幅约66%;全国次均门诊费用由180元上涨到329元,涨幅约83%;全国人均就诊次数由4.7次提高到6.0次,增幅约28%。

另一方面,《2021年全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职工医保参保人数为3.5431亿人,占全国基本医保参保人13.6297亿人的26%;职工医保个人账户累计结存11753.98亿元。

“大量资金沉淀在个人账户之中或是被滥用,不仅导致医保的共济功能受到了严重制约,同时也加大了制度的管理成本。”顾雪非认为,大部分健康人群个人账户大量结余,少部分年老、体弱人群个人账户入不敷出,个人负担沉重。一些门诊特殊疾病,如肿瘤的放化疗、器官移植门诊抗排异治疗、白血病等,所花费用往往比住院更高,负担更重;我国慢病人群数量庞大,而且还在递增,一般的高血压、糖尿病每次治疗费用并不高,但长期持续治疗吃药,年度累积的医疗费用负担就比较重;普通门诊费用不能报销影响就医行为,延误早发现、早治疗,反而带来更大的医疗费用负担。

记者注意到,各地“热议”的热度并不一致。比如,在取消门诊报销门槛线的广州、取消门诊报销额度限制的北京,人们对改革的“议论”较少,而武汉因为4000元报销额度的限制,则频频成为被点名的对象。

“改革过程中出现不同的声音很正常,因此在改革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各项配套服务的衔接联动工作,细化改革动作,提高参保职工医疗服务的便捷性和可及性,稳步提升保障水平。”顾雪非认为,完善医疗资源布局、强化基层服务能力、开展门诊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工作,还需要同步推进,着重强化参保人员获得感的兑现。

顾雪非特别指出,比较分析显示,国内住院率高的地方一般门诊保障水平较低;反之,住院率较为合理的地方,门诊保障水平相对比较充分。“这个现象应该引起重视。”顾雪非说。

短评:以实际成效 让参保人员感到“值得”

为什么现在开始推进个人账户改革?这是多地实施城镇职工医保门诊共济改革后,许多人心头浮出的疑问。回应这个疑问,医保管理部门最大的难点在于,已经存在的个人账户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现实利益,一旦触动很容易引发不同意见。然而不改又不行,现实的情况就是职工医保个人账户沉淀过多、部分参保人员门诊保障不足、医保基金支出压力较大,如果单纯只做增量而不对存量进行调整,医保基金使用效能就会遭遇瓶颈。

既要算小账,也要算大账;既要算眼前账,又要算长远账。总的看,对参保人员而言,改革后统筹基金会加强,生病后可以通过统筹基金报销,大家互助共济,保障会更充分。每个人都有年老和生病的时候,有的人现在看病不多,但疾病带来的经济风险是长期存在的,长远来看都会从改革中获益。

这是一个看似简单的逻辑,然而要在落实中消除阻力,又很难。促使参保人员认同,仅靠“政策解读”“热点问答”显然远远不够,更为关键的举措还在于配套改革跟进,在方便就医、提升保障、细化服务上下功夫,让参保人员从“此消彼长”中真正体验到获得感。

职工医保门诊共济改革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复杂程度高,事关3亿多名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也涉及医疗机构、药店等利益主体。完善好这项改革工程,不可能仅凭一次政策调整就能彻底实现,还需保持改革的初心和韧劲,把握好各项配套服务的衔接联动,以参保人员的关切为导向,以实际成效来让广大参保人员感到“值得”。


来源:郴州市医疗保障局

编辑:胡用梅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