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紫薇
人在二十岁的光景,大抵都要独自穿越一段迷雾。恰如秦观笔下的“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立在人生的渡口,望得见远方的轮廓,却寻不着脚下的路径。我总觉人生宛若大梦一场,梦里交织着城市的华灯与田野的月色——我们贪恋都市的繁华,又渴慕田园的静谧。理想与现实之间,该以怎样的姿态自处?

晨光初透,我随作协采风团登上去往“可岩可田”野奢民宿的大巴。八时三十分,车轮转动,窗外的景致自静止的“油画”渐次化作流动的“影像”:楼宇与人潮缓缓退去,山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朦胧似梦,亦如少年心底隐约晃动的忧思。
车行山间,画卷徐展。对此次旅程的期盼,竟让久居都市的我生出几分近乡情怯般的悸动。
晌午抵达时,连日阴霾的天空忽现晴光。暖阳拂面,李老师邀我们循山径而上。登山途中,就业的困惑再度萦绕脑际——“工作难寻,编制方安”。家人盼我归返岳阳故里,年轻的魂灵却向往更广阔的天地。及至山巅,漫山绿意奔涌而来,那颗因焦灼而蜷缩的心,终于在群山怀抱中徐徐舒展。
下山行至民宿另侧,壁画旁“可岩可田”四字跃入眼帘。顾名思义,自是“可盐可甜”的谐趣,可细细品来,别有洞天。负责人娓娓道来:此处原为九十年代的废弃校舍,改造时依山就势,绕田而筑,最大程度留存了村落的原生肌理。原来,“岩”与“田”不独是设计元素,更是这片土地的灵魂注脚。

我凝神揣摩这两个汉字:“岩”中见石,是山骨的坚毅;“田”中含土,是大地的柔肠。环顾四周,碎石铺径,石块垒圃,石与土的对话无处不在。负责人遥指空地说,来年春至,将依花期轮植花卉,让四季皆有花事,不辜负每一份期待。如此用心,令我这般爱记录光影的人心生欢喜。
石与土的意象,引我思索世间诸多对立:刚与柔,冷与暖,入世与出世……而万物的妙处,恰在于对立中见统一。“可岩可田”仿佛在启示我:理想的人生当如是——既要有岩石的棱角,坚守内在的追寻;也要有田野的包容,给予生命生长的空间。中式智慧讲究中庸之道,重在分寸的把握。岩石过于锋利易伤及他人,泥土一味柔软终将迷失自我。唯有当石与土相融,方能筑就最坚固的根基。
午后民宿,秋光正好。微风拂过,咖啡面包的醇香与桂花的清香交织成网。我独坐树下环桌,托腮望天光。阳光筛过枝叶,在草地上洒下碎金。光影摇曳间,困意袭来,恍若微醺。此刻,前路的迷茫暂且搁下,惟愿沉醉在这般恰到好处的午后。
静享田园安宁,时光如溪水缓缓流淌,惬意在心湖漾开圈圈涟漪。
离别终至。返程途中,静止的“油画”再度流动成“影像”。
人世迢迢,从不缺匆忙赶路的身影,但愈是如此,葆有闲心、品味闲情才愈显珍贵。“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桂花的飘零本与人的闲适无涉,诗家三昧在于:唯有心静,方能感知生活细微处的美好,听见花落的声音,于平淡岁月中品出诗意。
往日求学做事,我常紧绷若岩石。此刻方悟:自然之所以生机盎然,全因脚下泥土的松软温润。若尽是坚岩,便成不毛之地。恰如郴州某些石山,因失了泥土的滋养,终究寸草不生。精神世界亦复如是,若不愿沦为荒原,就当在心底留一片沃土,静候春来,花开满径。
我们虽难效陶渊明彻底归隐,所幸“心远地自偏”。让久困于喧嚣的灵魂暂归田园,于闲暇时走进自然,看绿浪翻涌,听清风吟唱,闻桂子飘香……我不再为未卜的前途过分焦灼。只因懂得:每个赶路的人,都需要适时停驻,方能行稳致远。
回望来路,群山依旧保持着深秋难掩的苍翠,层层叠叠的绿意镶嵌于天地——如波澜壮阔的人生,亦如少年眼中不曾熄灭的星火。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李紫薇
编辑:沈馨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