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桂阳县樟市镇:秸秆“归田”变“营养” 生态农业焕“新颜”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尹友飞 颜丽华 郴州报道

近日,桂阳县樟市镇,晚稻收割已经开始,广袤的田野上并未沉寂。取而代之的,是一阵阵“轰隆隆”的机械轰鸣声。只见农机手张师傅驾驶着秸秆粉碎机在田埂间来回穿梭,所过之处,金黄色的水稻秸秆被瞬间“吞入”,旋即化作细碎的“绒毯”,均匀地铺洒在黝黑的土地上。

这些曾经让农户头疼、可能被一烧了之的秸秆,如今正化身为一席滋养土地的“营养餐”,标志着樟市镇的农业生产方式正迎来一场绿色的转型。

变“废”为“宝”,从“浓烟”到“营养”的观念之变

樟市镇是桂阳县的粮食主产区之一,晚稻种植面积达3.56万亩。丰收的喜悦之后,如何处理大量的秸秆,曾是摆在面前的现实难题。“过去图省事,一把火烧了,天上乌蒙蒙,心里也不踏实,怕引发山火。”樟市村一位农户回忆道。

露天焚烧秸秆,产生的浓烟污染大气,影响交通安全,焚烧带来的火灾隐患更是悬在心头的一把刀。更重要的是,这把火在烧掉“包袱”的同时,也烧死了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破坏了土壤结构。

为彻底扭转这一局面,今年,樟市镇党委、政府提前部署,将秸秆综合利用作为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和人居环境整治的关键一环,大力推广秸秆粉碎还田技术,引导农户从“一烧了之”向“点草成金”转变。

多措并举,从“推着走”到“主动干”的模式之新

推广之初,并非一帆风顺。部分农户对新技术不了解,存在顾虑。为此,樟市镇打出“组合拳”:一方面,强化宣传引导,镇村干部、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用最朴实的话语为农户算好“生态账”和“经济账”,讲解秸秆还田能增肥地力、减少化肥用量、改善土壤的长远效益;另一方面,落实政策扶持,通过农机补贴、组织专业农机服务队等方式,降低农户操作成本和难度。

在樟市村的作业现场,农机手张师傅熟练地操作着机器。“看,粉碎后的秸秆均匀铺在地里,像盖了层被子,”他介绍道,“这样既能保墒,又能慢慢腐烂成天然的有机肥,等于给土地‘加餐’,明年种地肯定更肥!”

8.jpg

亲眼看到效果,亲身体验好处,农户们的观念也从最初的“要我还田”逐渐转变为“我要还田”。秸秆粉碎还田已成为当地秋收后的新常态、新时尚。

沃野千里,从“包袱”到“财富”的绿色之路

秸秆粉碎还田,还出去的不仅是秸秆,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理念。桂阳县樟市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彭斐介绍,秸秆还田能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团粒结构,提升地力,是实现“藏粮于地”战略的重要举措。

“如今,行走在樟市镇的乡间,昔日‘狼烟四起’的景象已不复存在。覆盖着金色碎秸的田野,在阳光下静谧而深沉,正为下一季的丰收默默积蓄力量。秸秆这一曾经的‘生态包袱’,正沿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一步步转化为助力乡村振兴的‘绿色财富’,描绘出一幅沃野千里、生机勃勃的现代农业新图景。”桂阳县樟市镇党委书记黄胜利坚定地说道。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尹友飞 颜丽华

编辑:沈馨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cz.rednet.cn/content/646954/59/15354690.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郴州教育
  • 哲学里的郴州
  • 政务要闻
  • 县区(市)
  • 乡村振兴
  • 郴城说理
  • 文教卫
  • 精彩视频
  • 旅游
  • 尚德郴州
  • 全民阅读
  • 图片新闻
  • 要闻
  • 经济
  • 社会
  • 园区
  • 协会
  • 新闻H5
  • 综合专题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郴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