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谭利炳 段嘉琳 郴州报道
安仁县百晟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曹培顺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村子弟,怀着对故土的深厚情怀,他于2016年返乡创业,在当地政策扶持下于2021年企业转型升级为现代化农业公司,专注红薯粉开发。
生产线上,工人将一桶桶过滤好的红薯粉浆搅拌均匀,倒入银色的设备池中。经老师傅再次拌浆后,粉浆流入自动红薯粉机,在高温蒸汽的作用下,原本乳白色的粉浆逐渐凝结成晶莹剔透的红薯粉膜。传送带旁,工作人员迅速将一块块木制网格板放上传送带。随着机器运转,均匀的红薯粉膜被整齐地铺在每一块网格板上。随后,工人戴着隔热手套,手持特制切刀,熟练地将数米长的粉膜切割成宽窄一致的透亮薄片。工作人员将分割好的红薯粉片整齐码放,静置降温。待粉体冷却,曹培顺都会准时步入厂房,指尖轻触粉面感知温度,确认品质达标后,工作人员便会小心翼翼拿起一张张定型的粉片,轻轻放在晾晒台上 —— 这是决定口感的关键工序,需确保每一片粉体在通风处自然舒展。
曹培顺通过“非遗+产业”的创新模式,不仅让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王红薯粉制作技艺”焕发新生,带动周边22个农户走上致富路。一根根承载着百年技艺的红薯粉,正串联起传统非遗与现代产业的融合发展之路。
54岁的曹桂英站在竹架前,她熟练地抖开一张张红薯粉片。晶莹剔透的红薯粉片在阳光下尽情舒展,随着她指尖翻动,一张张红薯粉片被依次挂在竹架上,排得整整齐齐,在阳光下泛着温润光泽。待晾晒完成,柔韧的粉片会被精准切割成均匀的细条,经真空包装后,便踏上通往各地餐桌的旅程。
“在厂里干活既能顾家又能增收,每天100来块够生活!”安仁县百晟农业员工曹桂英边晾晒红薯粉边说道。这家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运营的企业,已带动周边发展400余亩红薯种植基地,实现农户亩均增收超2000元。随着投资300万元的标准化车间2024年投产,预计年产量将突破100万斤,同步新增就业岗位至50个,让更多留守村民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我们的产品大多销往广东、湖南及本地市场,今年43万斤产量带动销售额突破700万元。”曹培顺手持晶莹的红薯粉介绍:"我们将百年古法技艺和现代工艺相结合打造出久煮不碎、柔韧弹牙的优质产品,让红薯粉制作实现产业化蜕变,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谭利炳 段嘉琳
编辑:沈馨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