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谭利炳 罗勇 郴州报道
在安仁县洋际乡的高标准农田里,43岁的李湘用八年光阴诠释了新时代劳动精神与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从都市白领到“新农人”,他执起锄头,将1300亩荒田变成生态粮仓,用600吨无公害稻米叩响乡村振兴的大门,书写了一部扎根泥土的奋斗篇章。
2017年,在北京经营餐饮店与自媒体公司的李湘,做出了让乡亲们“看不懂”的决定:放弃城市事业,回到家乡种田。“年轻人不留在城里打拼,回来种地能有什么出息?”面对质疑,李湘的回答质朴而坚定:“农业需要年轻人,生态农业更需要'匠心'。”
为破解传统农耕模式导致土壤退化的困境,让李湘立下“军令状”:以不用农药化肥的生态农业破局,既复原传统农耕精髓,又融合现代生态科技。然而这场“农业革命”起步艰难,家人的反对首当其冲。李湘的母亲唐仁娇曾直言不讳地表示反对,认为务农辛劳且难有出路。
作为湘南粮仓的安仁县,水稻种植历史绵延千年。李湘坚信,只有将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生态科技深度融合,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他拜村里三零后、四零后的老农为师,重拾堆肥发酵、轮作休耕等传统技艺;同时自学生态农业技术手册,在田间试验草木灰杀虫、稻田养鸭等生态闭环。创业前三年,这位都市归来的“新农人”经历了至暗时刻——2020年首批生态大米因颗粒不均导致滞销,他守着仓库里积压的5吨稻米彻夜难眠。李湘坦言,推广初期最大的阻力在于公众对生态农业认知不足,消费者更青睐外观光鲜的“精细化大米。”
转机随着政策东风到来。在政府扶持与消费升级的双重驱动下,李湘带领团队建立起1300亩生态种植基地,获得有机认证的稻田里,补碳设备与土壤样本实验室成为新地标。八年耕耘,他不仅让600吨无公害稻米走进北上广深的家庭餐桌,更带动周边300余户农民转型生态种植。在堆满专利证书的办公室,李湘对未来充满信心:消费者健康意识的觉醒,让“外观不美但内涵十足”的生态米逐渐赢得市场认可。
走进李湘的加工车间,机器轰鸣,新一批“福米”正在封装。这位曾不被看好的“逆流者”,用满手老茧和晒得黝黑的皮肤,印证着现代农业的无限可能。当问及最大成就感时,他指向金灿灿的稻田:“让乡亲们知道,土地里能种出尊严。让年轻人看见,农业是片充满希望的沃土。”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谭利炳 罗勇
编辑:沈馨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