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谭利炳 罗勇 郴州报道
当都市的霓虹遇见乡野的星辉,一群新知识青年正用现代技术改写锄头的命运。从植保无人机到中药材种植加工,再到产品研发,这群80后创业者用知识与科技重组传统农业,让乡村振兴的故事浸染着青春的温度。
在安仁县灵官镇的天鹰合作社,段盛湘和他的同事们正在给植保无人机做常规检查,电机和喷淋系统是重点检查项目,因为这关系着无人机飞行的安全和植保作业的顺利进行。这已经是他们从事无人机植保的第8个年头,从一开始的摸爬滚打,到现在拥有100多台无人机的专业植保公司,段盛湘和他的伙伴们一直在努力。
2016年,在外闯荡的段盛湘敏锐捕捉到农业科技风口。怀着“让父辈直不起腰的农活变轻松”的初心,他毅然返乡加入天鹰合作社。“无人机植保当时还是新鲜事物,但看着乡亲们背着药桶在烈日下蹒跚,就知道这必定是农业的未来。”回忆创业起点,这位80后目光灼灼。无论是打药、除草、播种、测绘、航拍,他们都能快速响应。15分钟1架次、循环作业的高效模式,将传统施药成本降低40%。合伙人何水林介绍,每台载药40升的无人机日作业量可轻松达到300亩,相当于30个劳动力的工作效率。
然而科技赋能并非坦途。每年4月至11月的旺季过后,植保业务便随农时陷入停滞。面对行业竞争加剧与团队人员流失的双重压力,段盛湘将视线投向种植中药材。在灵官镇月塘村300亩仿野生种植基地,新抽的蔓荆子嫩芽正汲取山间晨露。这种治疗偏头痛的冷门药材,连同桃花岛200亩基地,构成了天鹰转型的“绿色引擎”。合作社去年斥资200万元打造的中药材加工基地内,智能化烘干设备正通过精准温控技术实现中药材的低温烘焙工艺,有效锁住药材活性成分。货架上铺满了烘好的酸橙皮,定制的药柜里储存了上百种中药材,产品架上陈列了他们最近研发的饮品、药包和产品包装。
“安仁人自幼食用草药炖猪脚的传统,正是神农文化滋养出的中医药智慧。”段盛湘动情地表示。在他看来,林下经济与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既延续了“靠山吃山”的传统农耕智慧,更是破解单一产业困局的关键路径。
当晨露从草药新芽滚落,沾湿的不仅是沾泥的裤脚,更浸润着一方水土在青春浇灌下重焕的生机。这群心怀热望的年轻人深扎乡土文化根基,以知识为犁、科技为锄,将千年本草智慧与科技时代锋芒编织成乡村振兴的诗行。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谭利炳 罗勇
编辑:沈馨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