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水郴州 向绿而行丨可持续发展的郴州温度

六年探索,郴州正将可持续发展的成果化作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在汝城沙洲,“半条被子”的红色故事历久弥新,依托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的文旅项目,让村民吃上“红色旅游饭”,走出一条红色文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桂东以青山绿水为底色,大力发展特色民宿经济,让乡村焕发生机,村民增收致富;在嘉禾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全面铺开,铺设起覆盖城乡的供水网络,让居民喝上安全放心的“幸福水”。从“喝上放心水”到“吃上生态饭”,从“家门口就业”到“全方位保障”,郴州用生态治理的“加减法”,算出了百姓幸福的“乘法效应”,书写着“既要绿水青山,更要万家灯火”的生动答卷。

红色沙洲铺就振兴路

——汝城“半条被子”温暖之乡的共富实践

群山环抱中的沙洲村宁静而热烈。村口的“半条被子”雕塑下,游客络绎不绝。89年前,三位女红军与村民徐解秀“剪被分暖”的故事,让这里成为共产党人初心的见证地。如今,这片红色沃土上,“半条被子”的精神化作发展动能,催生出一幅“红色引领、绿色发展、金色收获”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红色故事激活“美丽经济”

走进沙洲村,青瓦白墙的民居错落有致,“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里,半条带补丁的旧棉被静静诉说着军民鱼水情。村口石碑上,徐解秀老人的话——“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成为全村发展的精神坐标。

依托红色资源,沙洲村修复红军旧址、建成民俗广场,推出“重走长征路”沉浸式体验,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村民化身讲解员,将家事讲成“红色课”;开发瑶王锤、红军被等20余种文创产品,年销量超百万。民俗广场旁的摊位上,瑶家糍粑、小黄姜、辣酱供不应求,67岁的张美英靠着种果子、摆摊子,年收入稳超4万元,还享受着村里发放的幸福红利,“游客来了,日子也‘红’了!”

田园综合体织就共富图景

穿过景区,千亩果园生机盎然。沙洲村以“田园综合体”破题,串联农业、文旅、手工艺,让土地生金。

依托沙洲红色旅游景区,打造环沙洲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推动农文旅融合,农事体验、劳动教育、农业科普等活动广泛开展,环沙洲万亩特色水果农旅融合示范基地、沙洲现代农旅示范基地示范带动效应明显。

“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民俗广场、红军广场、田园综合体……大批景点和配套设施纷纷建成,推动红绿古、农文旅、景镇村“三个融合”共同发展,乡村旅游年均接待游客100万人次以上。

沙洲村变得更美了,沙洲百姓也更富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沙洲乡村振兴瑶绣共富工坊结合沙洲本土实际,融入沙洲红色元素,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一种瑶绣产业模式,前期投入资金50余万元用于工坊建设和瑶绣培训,让沙洲瑶族村及周边村民学得一技之长。

在其带动下,现有沙洲村品牌的瑶王锤、扇子、挂件等文创产品20余种,解决本村剩余劳动力就业60人以上,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创收20万元,实现了村民增收、企业增效、集体增富。

“半条被子”也被产业化照进现实,梦洁沙洲情工旅产业园年产被子50万条,从本地小黄姜中提取活性成分,合成植物改性纤维投产。现有电商企业18家、农村合作社88家、强村公司4家、共富工坊3家,市场主体活跃。

十村联动书写共富答卷

资源环境条件优、产业发展基础好、融合发展潜力大的环沙洲区域,以沙洲村为龙头,统筹推动环沙洲区域沙洲、快乐、五一、韩田、秀水、文市、新旭、新东、楼江、东山、文明社区等“十村一社区”联动发展,打造环沙洲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示范区。

“一村富带动十村富、一业兴带动百业兴。”沙洲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有利于贯通产供加销、融合农文教旅,有利于将大沙洲建设成产业共荣的丰收果园、乡村共建的山水田园、和美共创的多彩乐园、幸福共享的宜居家园,成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践样板。

暮色中,民俗广场飘着糍粑香,老人围坐话家常,孩子追逐嬉戏。当年“半条被子”剪开的初心,如今化作千万条“连心线”,织就党群同心的共富梦。从红色地标到共富样板,沙洲村的山乡巨变,正是新时代“江山就是人民”的生动注脚。

23℃经济

——桂东变凉为热激活山乡新图景

暮春时节的桂东县沤江镇秋里村,山花缀满溪岸。黛色屋檐下,海南游客陈女士举起手机:“发个朋友圈,让姐妹们都来这个天然氧吧避暑。”

这个地处罗霄山脉的湘南小村,曾是中药材滞销的贫困村。如今,130家民宿错落山间,3000余张床位今夏几乎天天满房。仅2024年下半年,该村民宿收入突破1200万元,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1万亩,村民人均收入超1.4万元。

两味“药引”激活沉睡资源

2017年脱贫摘帽后,秋里村面临新课题:如何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村党支部书记胡丁带着党员翻山越岭,在红军药农送药支援革命的往事里找到答案。

“山上有80多种道地药材,山下有23℃的夏天。”村支两委将中药材和民宿定为两味“药引”。桂东县里每年整合千万资金,实施“一特两辅”产业政策。如今,25万亩中药材基地覆盖全县,“桂东黄精”等地理标志产品成为民宿伴手礼首选。

近年来,桂东县赓续红色血脉,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全县生产总值由2019年的43.4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53.06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9年的10533元增加到去年的15355元。“秋里村描绘了‘山上种药材、山下办民宿’共富画卷,我们要弘扬老区精神,结合桂东实际,走好中医药产业与文旅康养融合发展之路。”秋里村党支部书记胡丁说。

药香浸润民宿热

清晨的桂东县中医医院医养中心,80岁的廖景生打完八段锦,走进艾灸室体验药熏。这个设有150张普惠床位的医养综合体,正成为民宿客群的“健康后花园”。

桂东夏季平均气温仅23℃,获评“中国之最——负氧离子含量最高县”,打造了“桂东山水、沁人心肺”“中国氧都、凉快桂东”等文旅品牌。在当地民宿高度集聚的沤江镇金洞村,由于种植了黄柏、红豆杉、杜仲等药材,蚊虫少,不少游客每年都喜欢来这里长住几个月。近年来,桂东大力推动中医药与科技、文旅、康养等创新融合发展,着力做好“文旅+”大融合文章。

如今在桂东,到寨前镇采摘罗汉果,去清泉镇品一杯养生茶,前往沙田镇闻一缕中药香;“中医夜市”在县城罗霄广场火热开市,名医馆、药膳坊、艾灸馆、康养小院星罗棋布,各民宿村医养结合服务点加快建设。

共享道地药材优质资源、共建文旅康养度假胜地,桂东把“凉资源”变成医养热产业。2024年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总人数291.6万人次,同比增长10.02%;接待国内外游客总花费32.98亿元,同比增长8.86%。

四级联动织就共富网格

青竹村的“四类乡村”建设是桂东民宿经济的另一亮点。通过拆危拆旧、建设“四小园”(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游园),昔日“脏乱差”的村庄变身“网红打卡地”。村民熊名良的民宿2024年增收5万余元,他感慨“环境美了,游客多了也更愿意长住,日子越过越红火。”

桂东还创新推出“民宿+基层治理”模式,在民宿集中村推行“邻长制”,青竹村25名邻长联系287户群众,及时解决游客纠纷、环境整治等问题。

从“穷山沟”到“网红村”,桂东的实践证明,生态优势能转化为发展胜势。近五年来,桂东全县居民存款总额增长53.07%,达89.85亿元;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12元,增长35.72%。

红色文化、中医药与民宿经济深度融合,不仅激活了乡村“沉睡资源”,更走出了一条老区振兴的新路径,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的“桂东样本”。

清泉润城乡

——嘉禾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惠泽万家

仲春时节,嘉禾县普满乡刘和村白茅自然村一片欢腾:31户村民拧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哗哗流出,彻底告别了“靠天喝水、井水浑浊”的历史。这是嘉禾县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生动缩影——通过构建“同源、同质、同网、同服务”的供水体系,全县167个行政村供水覆盖率100%,40余万城乡居民喝上安全水、放心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5%,水质达标率100%。

清泉入户解民忧

嘉禾地处喀斯特地貌区,曾因“山高水低”导致农村供水“小、散、乱”,40%的村庄靠自建小水厂维持,枯水期缺水、雨季水质浑浊成为村民心头忧患。2020年起,嘉禾县自来水有限责任公司以“全域统筹”破题,投资1.2亿元铺设450公里输水管网、7200公里配水管道,将盘江、金山等4座主力水厂连通,构建起“四厂联网、多源互补”的供水网络。

管网延伸到哪里,民生保障就到哪里。在袁家镇小街田村,过去每逢旱季便需消防车送水,如今直径300毫米的供水主管穿村而过,2000余名村民彻底告别“缺水史”;行廊镇邝家村的留守老人邝大姐惊喜地发现,自家水龙头的水质和县城一样清亮,“烧开没有水垢,喝着放心”。数据显示,全县行政村通自来水率达100%,40万城乡居民纳入“大水网”,实现从“分散供水”到“规模保障”的跨越。

智慧管网保民生

走进盘江水厂调度中心,电子大屏实时跳动全县供水数据。突然,某区域压力值异常闪烁,系统自动派单至维修队。“从前发现漏点靠村民报修,现在30秒内锁定问题。”公司负责人介绍。

智慧水务系统是民生工程的“守护者”。全县布设1200个智能监测设备,对水质、水压实施24小时“体检”。在行廊镇,电磁流量计发现某支管夜间流量激增,迅速定位爆管点,2小时完成抢修。“搁以前,至少要断水一天。”村民邝建军说。

数字化变革不止于运维。打开“嘉禾供水”App,报装、缴费、投诉一键办理。针对留守老人,企业培训132名村级代办员,上门服务超1.2万人次。“手机一点,师傅就到家!”龙潭镇85岁的王大爷竖起大拇指。

城乡同饮幸福水

普满乡江里水厂的通水仪式上,刘小波握着施工队长的手感慨:“这水管送来的不仅是水,更是发展希望。”随着供水管网延伸,该乡3万亩富硒农田迎来灌溉升级,6家农产品加工厂陆续入驻。

在坦坪镇脐橙产业园,种植户李海算起“水账”:智慧灌溉系统节水30%,水肥一体化技术提升果品品质,每斤脐橙多卖0.8元。“今年合作社增收200万元,30多个村民家门口就业。”

水质检测中心里,化验员正在比对数据。该中心每天检测12项指标,每月送检省水利厅。一份检测报告显示:浊度0.3NTU,远优于国家标准。三年来,全县未发生一起饮水安全事故。

活水润心促融合

雷家村的改变令人惊喜。过去因争水引发的邻里纠纷,如今变成共护管网的互助故事。“家家通自来水后,矛盾少了七成。”村支书雷智帆说。该村创新“巷长制”,将供水设施管护纳入村规民约,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在广发镇红鹰村,通水工程与“空心村”改造同步推进。老宅通水后,20多户村民返乡开起民宿。“水质好,游客都爱喝我们的山泉茶。”村民李秀云忙着扩建庭院。

暮色中,嘉禾县智慧水务平台依然闪烁。远处,清泉正流向更多角落。

来源:今日郴州

作者:欧阳华 罗海勤

编辑:沈馨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郴州教育
  • 哲学里的郴州
  • 政务要闻
  • 县区(市)
  • 乡村振兴
  • 郴城说理
  • 文教卫
  • 精彩视频
  • 旅游
  • 尚德郴州
  • 全民阅读
  • 图片新闻
  • 要闻
  • 经济
  • 社会
  • 园区
  • 协会
  • 新闻H5
  • 综合专题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郴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