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绿色转型的郴州密码

微信图片_20250506093540.jpg

桂阳宝山国家矿山公园 (欧阳常海 摄)。

六年深耕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郴州大地处处涌动着生机与活力:东江湖水质连续9年总体保持Ⅰ类,市城区空气质量连续7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并保持全省领先,森林覆盖率稳居全省前列。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6%,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9.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1%,均高于全国、快于全省。从“山清水秀”到“民富市强”,郴州用数据勾勒出可持续发展的立体画卷。

“两山论”的东江湖实践

——从Ⅰ类水质到千亿价值的生态治理体系创新

碧波浩渺的东江湖,如一颗明珠镶嵌在湘南大地。作为国家战略水源地和湖南省最大的饮用水水源地,这里的水质已连续9年保持地表水Ⅰ类标准,蓄水量超80亿立方米。近年来,借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东风,资兴市以“河湖长制”压实责任,以“生态补偿”激活动力,探索出一条“护水生金”的转型之路,让这一湖独有的水,成为郴州叫响全国的生态品牌。

河湖长制:从“九龙治水”到“一长统管”

东江湖流域面积达4719平方公里,覆盖4县市819条河溪,治理难度极大。资兴市创新推行四级河湖长体系,由资兴市委书记、市长担任市级总河长,乡镇、村逐级设立河长,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网络。各级河长“既挂帅又出征”,定期巡查河道、督办问题,并通过智慧河湖管理平台实时监测水质、排污口等关键指标。

为破解“责任虚化”难题,资兴市制定《郴州市东江湖流域水环境保护考核暂行办法》,将水质达标率、污染源整治等纳入河长绩效考核,实行“月通报、年兑现”。

微信图片_20250506093545.jpg

郴州长卷文旅城与东湖欢乐世界。(曹高林 摄)

生态补偿:量化“绿水青山”的价值革命

“保护者受益,破坏者付费”——这是东江湖生态补偿机制的核心逻辑。资兴市通过开展流域生态资产评估,核算出东江湖生态价值高达2437.49亿元,涵盖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等12项功能。在此基础上出台《东江湖流域生态补偿试点方案》,明确“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偿”原则,构建起“财政转移+市场交易”双轮驱动的补偿体系:

省级财政每年安排360万元奖励资金,根据断面水质考核结果“按效分配”,水质超标则扣减补偿款并启动问责;通过探索水权交易,莽山水库完成湖南省首笔用水权交易,激活水资源市场价值;与此同时,将补偿资金重点投向生态旅游、大数据等绿色产业,形成“保护—补偿—发展”闭环。

绿色转型:从“生态负债”到“发展资产”

冷水“算”出大数据产业。东江湖年均水温仅13℃,是天然的绿色数据中心冷却资源。资兴市引入湖南云巢、中国电信等企业,建成东江湖大数据中心,利用湖水直冷技术为服务器降温,较传统空调制冷节能70%。目前,该中心已获评“国家绿色数据中心”,年节电50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52万吨,未来可容纳20万个机架,带动产值超200亿元。

碧水“浇灌”全域旅游。曾经的网箱养鱼区,如今变身“网红打卡地”。资兴市实施“旅游+”战略,打造黄草潇湘风情水镇、流华湾古村等特色景点,开发东江鱼、冷水米等生态农产品,举办桃花节、鱼文化节等主题活动。2024年,资兴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198.5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5.3亿元。

立法护航“长效治理”。全国首部湖泊保护专门法规——《湖南省东江湖水环境保护条例》的出台,为东江湖戴上“法治护甲”。条例明确禁止工业废水直排、限制水产养殖规模等刚性条款,并设立生态保护红线,违者最高处罚100万元。立法实施以来,东江湖流域关闭污染企业32家,清退网箱1.3万口,生态修复面积超5万亩。

护住一湖碧水,就是守住未来发展的最大底气。如今,通过制度创新,资兴市将生态保护从“政府独奏”变为“社会合唱”,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可量化、可交易、可增值的“绿色资本”。如今,这里不仅孕育了“华南绿色数据谷”,更书写了“一湖好水富一方百姓”的共富故事。

从“荒山疮疤”到“金山银山”

——宝山铅锌银矿生态修复样本

桂阳,这座被誉为“千年矿都”的湘南古城,曾因宝山铅锌银矿的繁荣而兴盛。然而,历经千年的开采,宝山一度沦为废渣遍地的“荒山”,生态伤痕累累。近年来,桂阳县以“两山”理念为指引,创新实施“边坡复绿—土地复垦—产业重构”三阶段治理模式,让宝山从生态“痛点”蝶变为发展“亮点”,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了鲜活样本。

边坡复绿:重塑矿山生态基底

宝山生态修复的首要任务是治理裸露山体与污染源头。历史上,矿区因粗放开采和非法冶炼导致地表千疮百孔,植被破坏严重。为此,桂阳县秉持绿色矿山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从源头控制污染:

科技治污——引入无氰工艺、资源循环清洁生产技术,减少重金属排放;推广智慧矿山系统,实现采矿废水零排放。

立体复绿——对20公顷山体实施复绿工程,科学搭配耐瘠薄、抗毒气的乡土树种与速生树种,栽种桂花、银杏等20余万株,形成多层次林相。如今,通过“乔灌花草藤”立体种植模式,宝岭333.33公顷荒山完成绿化,植被覆盖率从不足10%提升至100%。

短短数年,扬尘漫天的秃岭蜕变为绿意盎然的“天然氧吧”,为后续治理奠定了生态基础。

土地复垦:唤醒废弃矿区新生

复绿仅是起点,如何让土地重获生机?桂阳以土地复垦为抓手,推动矿区功能再生:

针对重金属污染地块,采用客土置换、生物修复等技术,改良土壤结构,恢复土地肥力。

将300余公顷废弃矿坑、尾矿库复垦为林地、草地及旅游用地,打造铜钱币广场、时空隧道等特色景观,实现“废地”到“宝地”的转变。

动员周边居民参与植树造林,截至目前,该地已累计栽种苗木100余万株,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担责、全民参与”的治理格局。

通过系统性复垦,宝山不仅重现了“绿树成荫、空气清新”的生态本底,更释放出土地资源的潜在价值。

产业重构:激活矿都文化基因

生态修复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桂阳深挖千年矿冶文化,以工矿旅游为核心,推动产业绿色转型:

投资2亿元打造湖南首个工矿旅游项目——宝山国家矿山公园,设计“一心七区”景观体系,涵盖古代采矿遗址、井下探秘、矿井探险等特色体验,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

依托汉代至现代的采矿遗迹,开发研学旅游线路,推出“矿冶历史沉浸课堂”,让游客穿越千年感受“中国矿冶史教科书”的魅力。

推动旅游业成为转型“新引擎”,带动周边餐饮、住宿等产业升级,矿区居民从“靠矿吃饭”转向“靠景致富”。王美林是个“矿三代”,从祖辈开始,一家人都在宝山矿工作。宝山国家矿山公园建成后,王美林父辈工作过的矿井和巷道,通过文创成了游客探秘观光的景点,而她则成了景区讲解员,不再像父辈那样下井采矿。

从“边坡复绿”到“产业重构”,桂阳宝山书写了生态与经济共赢的答卷,为全国矿山修复提供了可复制的“绿色样本”。

科技赋能“蝶变”

——从“重金属污染带”到“生态会客厅”看秧溪河(西河)生态治理的绿色技术

郴州城东,秧溪河(西河)之畔,暖春时节的东湖公园内碧波荡漾、游人如织。谁能想到,这条曾因采矿废水横流、尾砂堆积而满目疮痍的“黑水河”,如今已成为湘江流域生态修复的典范。秧溪河(西河)的华丽转身,不仅是一场生态治理的攻坚战,更是一次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实践。

科技破局:从“无序开采”到“绿色矿山”

20世纪80年代,秧溪河流域采矿企业林立,粗放式开发导致重金属污染触目惊心。面对“多、小、散、乱”的矿山乱象,苏仙区以技术革新为突破口,推动矿业转型。通过引入尾矿资源化利用技术,将尾砂转化为建筑材料或回填材料,减少固体废物堆积;采用生物修复技术,在矿区种植重金属耐受植物,逐步净化土壤。

目前,流域内8座保留矿山中,1家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矿山,4家获评省级绿色矿山。这些矿山应用智能化采矿系统和封闭式水循环工艺,实现废水零排放、资源高效利用,彻底告别“污水横流”的历史。

生态工程:河道治理中的“硬核科技”

秧溪河治理的核心难题是底泥重金属污染。苏仙区投入5.6亿元采取河道底泥靶向清理技术,通过精准定位污染层,采用环保疏浚设备清除400万立方米的污染底泥,避免二次扩散。治理后的河道引入生态护岸技术,用透水材料与植物根系构建柔性堤岸,既防洪又促进水体自净。

位于郴州东湖欢乐世界的鱼鳞坝更是科技与生态融合的典范。这座兼具蓄水、防洪与景观功能的堤坝,采用阶梯式分流设计,通过模拟自然瀑布形态,增加水体曝氧量,显著提升水质。坝体材料选用透水混凝土,既降低水流冲击力,又为微生物附着提供载体,形成“会呼吸”的生态屏障。

数字赋能:智慧监测守护“绿水青山”

为巩固治理成果,苏仙区搭建流域生态智慧监测平台,在秧溪河沿线布设50余个水质传感器,实时监测pH值、重金属浓度等关键指标,数据直联环保部门预警系统。结合卫星遥感与无人机巡检,实现污染源精准溯源,杜绝偷排乱排。

东湖公园的生态修复则应用了微地形调控技术,通过三维建模优化水系布局,利用人工湿地与沉水植物组合,构建“水下森林”,使水体透明度从不足0.5米提升至2米以上,重金属含量下降90%。

产业转型:科技驱动“废地”变“宝地”

曾经的污染区,如今成为文旅产业的“黄金地带”。东湖欢乐世界项目利用生态修复场地活化技术,将560亩重金属污染区转化为无动力乐园、亲子牧场等六大板块,年接待游客超16万人次。郴州长卷文旅综合体则依托数字孪生技术,还原古郴城“九街十八巷”,打造沉浸式非遗体验馆,带动区域收入超3000万元。

更值得一提的是,王仙岭国际房车露营地引入光伏一体化技术,在接待中心屋顶铺设太阳能板,年发电量可满足营地60%的用电需求,实现“零碳运营”。

以科技为笔,绘就“两山”新画卷。秧溪河(西河)的嬗变证明,生态治理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从绿色矿山到智慧监测,从生态工程到产业升级,每一项技术突破都在为“绿水青山”注入生命力。如今,这里不仅是郴州的“生态会客厅”,更成为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样板。

来源:郴州日报

作者:唐丽  罗海勤

编辑:沈馨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郴州教育
  • 哲学里的郴州
  • 政务要闻
  • 县区(市)
  • 乡村振兴
  • 郴城说理
  • 文教卫
  • 精彩视频
  • 旅游
  • 尚德郴州
  • 全民阅读
  • 图片新闻
  • 要闻
  • 经济
  • 社会
  • 园区
  • 协会
  • 新闻H5
  • 综合专题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郴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