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转换看哪里?“两山”转换看郴州!
2019年5月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郴州市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绿色发展”为主题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是发展所需,是民生所盼。郴州聚焦“水资源”着力点,“水立方”模式成效更加明显,“山水焕新”展现新内涵;聚焦“生态”共识点,“双碳”示范作用更加突出,“绿色转型”取得新突破;聚焦“绿色”关键点,绿色现代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产业向新”达到新高度;聚焦“创新”支撑点,创新融合发展更大进展,“科技添新”增添新动能;聚焦“普惠”落脚点,“三生融合”格局更为和谐,“以水惠民”迈上新台阶。
建设国家创新示范区,打造绿水青山样板区、绿色转型示范区、普惠发展先行区!这就是“两山”转换的郴州答卷!
在郴州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六周年到来之际,本报特推出国家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综述及特别报道,以飨读者。
向绿向新向未来
——郴州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工作综述
奔赴春风里的郴州,与绿色撞个满怀。郴江河的低吟、东江湖的轻唱、仰天湖的高歌,热水温泉的热舞……谁不迷恋?
水润郴州,绿动郴州,1.9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犹如春天般多情的山水画卷,也是郴州书写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答卷。
“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把郴州发展好!”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郴州的殷殷嘱托。
改变我们的郴州!
新的畅想从2019年5月6日开始。当月,郴州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绿色发展”为主题,正式启动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以下简称创新示范区建设)。
郴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全力推进创新示范区建设,全面构建“四水联动、八水共治”的郴州特色“水立方”模式,持续创响“郴州好水 生活更美”品牌,推动生态蝶变、山乡巨变、发展嬗变,实现山水焕新、科技添新、产业向新,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努力为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郴州模式、湖南样板、中国方案”。
“两山”转换看郴州,这就是最好的改变——
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绿色发展”上破题,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生态底色,奋力打造绿水青山样板区、绿色转型示范区、普惠发展先行区!
2023年,郴州生态文明建设获国务院真抓实干督查激励。2024年,郴州创新示范区建设活跃度、可持续发展指数分列全国11个创新示范区第2位、第5位,位列第一梯队。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连续三年得到省政府主要领导肯定。
绿水青山样板区的畅想——做好“水文章”,凝练“水立方”
东江湖畔,一拨又一拨游客走进“郴州水世界”。透过动与静、虚与实、光与影的展陈,他们读懂了郴州的“水立方”。
郴州“水立方”,人们耳熟能详——在世界水资源大会上推介,在中非绿色发展与环境保护论坛上推介,在第二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上推介,在联合国官网亮相……
郴州,三江之源,水情也是最大的市情,治水之道也是重要的治政之道。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从护水到治水,从用水到节水,从水资源到水安全,从水环境到水经济,“四水联动、八水共治”,凝练了郴州“水立方”。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水和谐共生,这是郴州“水立方”模式的最好注解。
南岭的褶皱里,藏着郴水的绿。
“以前,东江湖流域的老百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现在,既立法保护又执法监督,既治理湖泊又流域共治。老百姓呢?有树不砍、有矿不开、有水不养,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东江湖。”郴州市东江湖水环境保护局局长曹群感慨而言。
近年来,东江湖流域共否决可能影响东江湖水环境的项目投资超600亿元,关闭采矿区17个,网箱养殖退网42万余平方米,渔船退水上岸830艘。同时,在东江湖流域内29个乡镇水域面积以外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495.16平方公里。
数据显示,东江湖自设置国控断面12年以来,有10年的水质达国家最高标准(湖库I类),远超地方立法保护目标(Ⅱ类水质),创造了“全国独一份”的深水湖库保护奇迹。
高椅岭,曾经是火力发电厂废料炉渣的消纳场。因为火力发电后产生的煤灰源源不断地注入,红岩绿水一度变成“一湾死水”。
近年来,苏仙区对高椅岭实施系统生态环境修复,通过地貌恢复、加盖覆土、植被复绿、河道清理等工程,水土流失总治理率达99.84%,裸露地植被恢复率达99.64%。高椅岭实现华丽转身,成为碧水丹霞、风情万千的网红打卡点。
三十六湾,曾经十万大军淘矿,尾砂直排河流,致使甘溪河寸草难生、鱼虾难觅,被当地群众称作“苦水河”。
临武县大力实施三十六湾生态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实施甘溪河流域重金属治理项目,甘溪河重现水清岸绿、鱼虾乐游。
把广阔水面变成打卡画面,把偏远山区变成网红景区,把凉快天气变成火热人气,把污地废地变成绿地宝地。
协同开展“水保护”。全市实施重点水源地生态保护工程,大力推进“百河千库万塘整治”行动,完成253个“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突出问题整改。实施“水美郴州·幸福郴江”十大示范工程,创建省级美丽河湖26条(座),“水美湘村”426个。
系统推进“水治理”。全市建设100座乡镇污水处理厂,市城区累计完成排水管网新建改造57.08公里,完成东江湖流域154个受“格美”台风损毁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修复。持续打好湘江流域郴州段、武水河流域保护修复攻坚战,流域考核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以上。
高质发展“水产业”。利用冷水资源打造东江湖大数据产业园,利用热水资源大力发展“温泉+康养”等新业态,利用净水资源发展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等产业,开发“东江氢水”“玲珑王茶酒”等新型优质水产品20余个,东江鱼集团跻身全国“水产行业20强”。
科学促进“水节约”。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21.23亿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六年累计下降2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重复用水率达89.9%。郴州市建成省级城市“水效领跑者”,9个县市区建成“国家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郴州技师学院成功入选“全国合同节水典型案例”。
绿色转型示范区的畅想——增强“创动力”,提升“含新量”
从低端向高端,从粗放到集约,从传统到现代,绿色是关键点,创新是支撑点。
永兴,没有银矿的银都,“无中生有”“吃干榨尽”成为热词。
在坐落于永兴柏林工业园的湖南腾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内,机器忙碌运转。“通过应用‘三连炉—富氧熔池熔炼’,采取梯级冶炼,我们从废渣里回收有价金属,将废渣‘吃干榨尽’,废水做到‘零排放’。”该公司副总经理熊德强说。
作为国家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永兴县每年可处理来自全国各地的有色金属冶炼废物和“城市矿产”、电镀污泥等含稀贵金属废弃物约275万吨,相当于减少了4000万吨以上的有色金属原矿开采量。
郴州,素有“中国有色金属之乡”之美誉,已探明发现116种各类矿种,还有61种查明储量的矿种,其中钨、铋、锡、萤石等保有储量均居世界前列。
是矿井口,也是“创动力”。
在坐落于郴州高新区的郴州荣裕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贵金属纳米催化材料研发实验室项目让人眼界大开。
“通过开展贵金属纳米催化材料研发实验室项目,企业贵金属提取率达98%以上,基本做到吃干榨尽。”郴州荣裕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先明激动地说。
昔日尘土飞扬,今日绿色矿山。在绿色矿山——湖南有色新田岭钨业有限公司,通过采取在线第三方尾矿处理工艺,钨尾矿正被筛分成细砂与微粉,细砂被制成建筑骨料,微粉用作水泥混合材料。同时,通过原矿智能抛废系统,废石率降低30%,尾矿品位控制在0.042%以内。
没有创新“变量”,就没有发展“增量”。
波纹管,竹子造,这不是天方夜谭,而是湖南协成管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硬核”。
湖南协成管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国内成功研发以竹纤维为主要原料的新型高性能复合材料,目前,其新产品竹基复合材料波纹管已占全国43.1%的细分市场。
郴州创新示范区建设,为何这般“绿”意盎然?答案就是:把创新放在首位,以创新来引领。
郴州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不断加快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打造文化旅游、有色金属、数字产业等千亿产业集群,产业“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显著提升。
攻克一批。通过实施创新示范区省级专项,目前共攻克新技术266项、开发新产品182项、取得新工艺142项、形成新标准80项、获得有效发明专利417项。黄沙坪多金属选矿“黄沙坪模式”项目成果获评“国际领先水平”,巨人机床“复杂曲面多轴联动高精高效加工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打造一批。目前,全市共建成国家级众创空间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实现零的突破。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新增3家,郴江实验室加快实体化运行。
引育一批。成立创新示范区建设专家咨询指导委员会,聘任28名国内知名院士专家为委员指导示范区建设。认定国家万人计划1名,省“荷尖”人才5名,省“湘聚”人才3名。新增柿竹园、郴粮机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
转化一批。在全省率先开展“科技创新高校行”活动,落地转化一批高校成果项目。柿竹园联合中南大学发明了盐磷混酸—碱压煮联合分解技术,填补了行业空白。格瑞普中试基地已成功转化中南大学“高能量、高功率密度锂离子电池仿真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等5项科技成果。
创新示范区建设以来,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1.14%提升至2.38%,增速从全省第11跃升至第6,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由44家增至21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从93家跃升至2370家,高新技术企业从211家跃升至689家。
普惠发展先行区的畅想——唱响“水为媒”,高歌“水惠民”
春茶采摘时,53岁的桂东县桥头乡红桥社区村民李瑞英忙着采茶、卖菜。“现在茶叶很好卖,行情也好,估计一年下来有五六万块钱收入吧。”她说。
一片茶叶兴乡村。目前,桥头乡已培育茶叶加工企业6家,发展茶叶加工户61户,带动2700余户农户参与种植,年产干茶75万余公斤,综合产值达1.6亿元。
“像桥头、清泉等茶叶主产区,家家户户有茶园,家家户户采茶卖茶,能赚钱能致富。”桂东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存雄表示。
高山有好水,桂东欣荣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向瑞红将其做到了极致。
截至2024年,桂东欣荣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依托桂东与生俱来的“好水”资源,在当地流转1815亩土地种植辣椒、香芹等高山蔬菜,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2024年,公司销售高山蔬菜273万公斤,解决周边200余名村民就业。
在欣荣生态农业新桥蔬菜基地,57岁的寨前镇新桥村村民陈晓荣忙着分菜、打包。她在基地做事已有五年多,每月有两三千元收入。
截至目前,郴州已建成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认定基地238个,居全国地级市第二;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有效总数达到334个。
绿水惠民,民之所盼。
桂阳县香山翰林小区居民何丽亚忘不了东江水入桂阳城的情景。她轻拧水龙头,源自东江湖的清澈透明的自来水汩汩流出。那一刻,她忍不住喝了一口,好甜。
2023年2月,东江引水工程一二期建成运营。至此,郴州市中心城区、桂阳县城区的居民们喝上了稳定水、干净水、放心水。
嘉禾县城乡供水一体化,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绿色发展”的立标打样,在千家万户中翻腾“普惠浪花”。
超8亿元投资,四大水厂保供,嘉禾县在全省率先实施“同水源、同水质、同水价、同服务”的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全县行政村供水覆盖率达到100%,城乡居民喝上幸福水、品出幸福味、走上共富路。
水兴百业兴,水润民生甜。
郴州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创新示范区建设全过程、各领域,围绕“普惠”这个落脚点,以水为媒,以水兴业,努力使建设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可持续发展带来的福祉。
建设提速。推进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产业发展和节水型社会节水型城市建设等行动,实施创新示范区项目187个,完成投资4亿元,成功探索形成“一湖一策”“治水治矿”“以水惠民”等典型。
发展提质。以水为媒,高水平承办第二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绿色发展(国际)论坛、中国(郴州)稀贵金属新材料高峰论坛等系列国际性、全国性会议,发布首个以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为主体的宣言——《东江湖宣言》。
民生提效。东江引水一二期、莽山水库等工程改善200余万人饮水质量,建成嘉禾等4县的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全市城乡饮水安全覆盖率达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2.84%。
温暖的春日,郴州国际陆港,满载货物的列车隆隆驶出,融湾达海的同时,也把更加开放、更加幸福的郴州带向了远方。
2024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6%,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9.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1%,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全省前列;实现进出口总值471.7亿元,跻身中国外贸百强市。郴非经贸合作持续深化,对非贸易进出口完成66.5亿元,总量居全省第二。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6年,2100多个日夜,“势头”强劲,“看头”精彩,“突破”有力,创新示范区建设涌动着澎湃不息的发展动能。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我们将继续深入践行‘两山’理论,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深入推进‘六大新行动’,全面彰显‘七个新担当’,持续打造郴州‘水立方’模式,深化拓展‘生态+’新业态,不断激发‘创新+’新动能,加快推进‘五链融合’,努力实现一域之光为全域添彩,以绿色之光为示范添彩。”郴州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肖亮欣然而言。
创新示范区建设,改变我们的郴州!
来源:郴州日报
作者:陈红军 罗海勤
编辑:沈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