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璐
佛山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武术、陶瓷、美食、龙狮、粤剧等众多文化IP。通过“五一”节假日对佛山历史文化的体验,了解到佛山研学旅行积极探索创新模式,打造了一批具有岭南特色和科技含量高的研学项目,把历史的“时间”放进了科技的“盒子”里,让传统IP与现代AI碰撞出火花。
一、佛山研学场景创新的核心方向
“文化+科技”沉浸式研学。利用本土文化优势结合现代技术,让文化IP“活了起来”。一方面,充分运用线下实体AI。南风古灶“数字体验”用虚拟拉坯机学习制陶工艺,岭南天地结合镬耳屋建筑、木版年画实现“城市文化寻宝”互动,“元宇宙研学”用数字孪生技术复刻祖庙建筑。另一方面,利用线上虚拟AI补短板。“盒子时间”APP设计了“如果庙宝会说话”和“顺德,有亿点点好吃”两条研学路线,打破了讲解为主的参观模式,采用实景AI互动打卡闯关模式实现现实版“博物馆奇妙夜”。
“工业+产教”融合式研学。佛山通过深度链接家电、机器人、陶瓷等产业资源,推动产教融合。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让“生产线”变“活课堂”。美的工业研学基地智能生产线可编程控制机械臂协调灵动、碧桂园博智林机器人编程精妙绝伦等提供更专业、更有趣、更具特色的学研课程,弥补课内教育资源的不足。另一方面,通过“透明化车间”实现消费“双向奔赴”。海天酱油开设“酱油酿造研学”,通过原创动画生动讲解酱油酿造过程,让无菌阳光大棚,“无菌发酵180天”的广告语具象了,企业对食品安全的用心深度链接了消费者。
“生态+乡村”振兴式研学。佛山农业经济起源于桑基鱼塘,结合现在农业等生态资源,推广可持续发展研学。顺德逢简“水乡生态研学”参与水质检测体验传统渔耕文化,高明盈香生态园主打“农业科技+自然教育”,佛山市委党校“红色家书沉浸剧”通过角色扮演用互动剧场、剧本杀等形式活化红色历史,通过这些研学的创新表达,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也为自然教育育苗沃土。
二、研学场景创新对郴州的启示
结合佛山“文化+科技”“工业+产教”“生态+乡村”的研学创新方向,以及郴州独有的红色文化、喀斯特地貌、有色金属工业等资源,有以下三点思考:
以“红色+科技”打造沉浸式红色研学高地。借鉴佛山《广东千古情》通过科技手段活化非遗的经验,将红色文化与现代技术融合,增强研学的互动性和感染力。比如,在沙洲村“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利用全息投影、虚拟现实(VR)技术还原红军长征场景,让学员“穿越”到历史现场,体验红军与村民的鱼水情深;开发“湘南红色研学”小程序,集成线上党史课程、VR展馆、互动答题等功能,学员通过扫描徐解秀故居展品二维码,可观看3D还原的女红军剪被场景。
以“工业+产教”激活有色金属工业研学价值。借鉴佛山左滩村“非遗工坊+文旅”模式,推动工业遗产与职业教育、旅游体验深度融合,打造多点开花的工业研学项目。比如,整合柿竹园矿、711铀矿等工业遗址,设计“矿冶文明探秘”线路,通过VR体验采矿过程,并参与矿石标本制作、金属提炼实验等实操课程;邀请工程师、矿工后代担任研学导师,讲述矿区发展史与技术创新故事,增强学员的职业认知与社会责任感;在桂阳宝山工矿主题公园建设“矿工生活体验馆”,学员可模拟矿工井下作业、使用复古采矿工具,并体验设计“郴州矿晶”主题文创产品。
以“生态+科教”构建地貌生态研学品牌。借鉴佛山西樵山“地质研学之旅”模式,将自然科学教育与生态旅游结合,打造全国性地质研学目的地。比如,在高椅岭丹霞地貌区开设“地球密码”课程,学员通过手持地质探测仪分析岩石成分,结合AR技术观察地貌亿万年演变过程;依托东江湖水资源,设计“护水小卫士”课程,学员参与水质检测、湿地修复等实践;在仰天湖草原建设“生态实验室”,学员通过遥感技术监测草原退化情况,同时体验瑶族长鼓舞、草药采摘等非遗活动。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陈璐
编辑:何雨杏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