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鲁迅先生写枣树——
从前,小山村有两棵树,一棵是杉树,另一棵还是杉树。
而今,小山村有两棵树,一棵是杉树,另一棵是黄柏树。
从杉树到黄柏,改换一棵树,桂东县青山乡彩洞瑶族村精准找到了“切口”,刷新产业格局,乡村振兴、“两山”转化出彩。
八面山“离天三尺三”。
深藏八面山,“离天三尺三”,桂东县两个少数民族村之一彩洞瑶族村,“开门见山”成常态。
山路十八弯,“路无百米直”,山沟沟里一座小村,距县城近两小时车程,全县最偏远。
大山险峻,生前担任青山乡副乡长的方璇,前往彩洞村邻村宋家村时,车辆滑落山崖,因公殉职、血染青山。
大山险峻,“路无百米直”难免“人无三分银”。山里的世界很无奈,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大山子孙们普遍认同:走出去“有出息”。
驻村工作队访民意、知村情。
“5岁那年,我第一次出山,跟着父母走了5个多小时,走着走着就哭了。”彩洞村村支书陈志刚,望山跑断腿的记忆“入了骨”。
长大后出“洞”,陈志刚翱翔远空,进京做电商,做得“电”力强劲。
大山召唤,2021年元月,致富能人陈志刚返乡当领头雁。“改变父辈们背杉树的苦命”,是他最迫切心愿。
彩洞村总面积5万亩,林地占4.8万亩,人均近100亩,典型林多地少。因生态好了,野猪、鸟儿多了,从地面空中侵食庄稼,全村还坚持耕种的稻田不到10亩。
靠山吃山,靠山吃“杉”,林子里杉树一度“担纲主演”,山民们下苦力背杉树出山卖钱,被压得挺不直腰杆。
“把杉树锯成几段,背90斤左右,5个小时走30里山路,仅卖到20多块钱。背一趟,腿往往痛得几天都动弹不了。”彩洞村寒坑组组长陈小文痛说“艰苦史”。
培训中药材“土专家”。
陈志刚出任村支书半年,桂东县畜牧水产事务中心、宋坪林场联合驻村工作队来啦。工作队传授技术,队长曾壵当好“参谋长”,与支村两委共同谋定“一棵树的改换计划”:杉树有序减量,广植黄柏等中药材,把“山歌”“山字经”唱出回响声。
杉树蓄水能力差,跟生态系统不算友好,成材要等20年,年亩均效益150至200元,周期长、效益低。而种植黄柏,八九年即见“真金白银”,年亩均效益超5000元。
拜黄柏为“主将”,彩洞村壮大了中药材“特种部队”,因地制宜排兵布阵:低山种黄柏、高山种厚朴、林下种岗梅、溪边种石菖蒲……南竹、杉木担任“助攻”,产业图谱日益清晰。
改换一棵树,“针叶变阔叶,长期变短期,低效变高效,劳动强度高变劳动强度低”,思路一变,天宽地阔。
彩洞村产业分布图。
寒坑组组长陈小文亲历,政府为彩洞村做了三件“亏本事”:公路硬化到组、光纤网络入户,高压电杆穿越大山,把光明送进每户农家。农家不再用竹筒引水,自发暗如萤火的“竹筒电”。
青山乡党委、政府打包票:“产业发展到哪里,产业路就修到哪里。”路、电以及联通外面世界无忧,陈小文聚精会神兴产业,种植中药材上千亩,家里添置了两台小轿车、两台皮卡车。
黄柏成“香饽饽”。
黄柏树剥皮时,一对夫妻搭档,最高日收入2000多元。彩洞村黄柏美名远扬,药商纷至沓来,早晚蹲守抢购,黄柏成“香饽饽”。
彩洞村种植中药材破万亩,人均年收入过万元,村民存款跃居全县113个村(社区)前列。桂东县城东城一品楼盘,村民买下46套商品房。加上长沙、郴州等城市,村民外地购房,户均超过一套。
产业有价值地“走出去”,彩洞村挣脱大山阻隔,拥抱外面世界的精彩入怀。
彩洞村四季无闲人。
挖完冬笋挖春笋,种完药材采野茶,收完黄柏伐南竹……彩洞村四季无闲人,全村不见一张麻将桌,村民习惯自带中饭上山“吃了就干”,肯干敢干的汗水,浇灌了敢闯敢创的灵感。
闯路无止境,创新无穷期。“我们正在林下试种草珊瑚,并请石菖蒲从溪边上岸。如果实验成功,见效周期会再缩短、综合效益会再提升。”驻村工作队队长曾壵再献“良方”、再抓“良药”。
更美好前景是,桂新高速通车以后,彩洞村山门洞开,进出不需要“原路返回”,经高速大道融入郴州一小时经济圈,由桂东县最偏远村,变身桂东县到郴州最近的村。
文旅成了彩洞村下一波流量,村里第一家餐饮店“瑶家小院”已摆桌新张,腊肉、香菇、沉香鱼等大山原味,尝一口就是“人生回味”。
红土地彩洞村,当年多支红军游击队在这里抛头颅洒热血。打游击“献人头”,解放后“献木头”,村民这样口口相传。如今,“献木头”创新打法,一棵棵“摇钱树”让彩洞村“吹糠见米”,乡村振兴“有盼头”。
青山乡政府,中药材作伴。
放眼青山乡,2025年种中药材3万多亩,崛起一个亿元产业。
“乡政府驻地,四周种满了中药材,以示范带动青山乡由传统‘杉木之乡’,转型为‘中药材之乡’。”青山乡党委书记宋胡海说。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青山里一棵树的主次之变,可窥产业振兴动能之变、“两山”转化路径之变。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陈乘
编辑:沈馨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