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桂东大塘:党建红与稻花香的合奏

红网时刻新闻9月3日郴州讯(通讯员 何侃)在这里,春有油菜花海引蝶,夏有“负氧离子”润肺,秋有稻浪翻滚谷飘香,冬有黄糍粑惹人垂涎欲滴。在这里,清新空气里裹挟着泥土的清香,放眼望去,成片的田野仿若一块巨大的绿毯,嫩绿的禾苗在微风轻拂下沙沙作响。远处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里,鲜嫩的果蔬正等待采收销往远方,自然的和美同乡民劳作身影交织相映,巩拓与乡村振兴的鲜活故事,正在桂东大塘镇全溪村这小小山村里生动上演。

图片1.png

全溪村高山冷水米种植基地。(何侃 摄)

“一亩冷水米能产1000斤,加上油菜轮作,机械化种植,亩均效益超6000元,比以前种普通稻翻了好几番!”全溪村种植户黄大哥算起收入账时笑容满面。

全溪村作为全县唯一的市级粮食生产千亩综合示范片,“稻油轮作”模式已成为村民增收的“金扁担”。在隆平高科种粮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全溪村建成670亩稻油轮作核心基地,1000余万元打造的大米烘干仓储基地让稻谷从“田间到舌尖”全程可控。2024年,中国中铁援建的高山冷水稻米产业项目落户,计划投资1000万元完善灌溉、加工设施,推动冷水米产业全链条升级,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体系。

不止于稻米,全溪村还依托全新果蔬专业合作社,建成500亩“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每年轮作果蔬3轮以上,草莓、葡萄、辣椒、蔬菜等产品因品质优良畅销珠三角。连续三年举办的油菜花节,年均吸引游客超1万人次,让“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成为现实。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攀升。

图片2.png

全溪村千亩冷水米大丰收。(黄宇航 摄)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全溪村党员养殖大户黄益高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在自己的养殖事业走上正轨后,他主动向村党支部提出,要带动乡亲们一起发展水产养殖。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养殖技术和经验传授给乡亲们,从鱼塘选址、鱼苗选购,到水质调节、疫病防治,每一个环节都耐心指导。为了解决村民的资金难题,他积极协调,帮助大家申请创业贷款,并将自己的养殖场作为“实践课堂”,让村民实地学习操作。如今,他的水产养殖场年产量已达8——10万斤,实现了高密度养殖,成为当地水产养殖行业的标杆。

“现在有什么事都可以找到村干部帮忙,日子越过越顺心!”说起村里的变化,全溪村脱贫户邓大爷竖起了大拇指。

乡民肯定的背后,是全溪村以“四红”党建为引领,筑牢乡村振兴“主心骨”的扎实实践。全溪村党总支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创新开展“屋场会”把最新政策理论讲到村民心坎里。驻村干部、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组成“三支力量”,通过“有事好商量”工作机制,让党员干部在产业发展、矛盾调解、环境整治中敢于亮身份、当先锋、作表率。“三长制”(片长、组长、邻长)的实体化运作,更让治理触角延伸到家家户户。党员带头清理道路垃圾、调解邻里纠纷、宣传护林防火,形成“干部干在前、群众跟着干”的良好氛围。

图片3.png

屋场会上畅所欲言。(邓海峰 摄)

在这里,淳朴乡风与现代文明交融,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乡村振兴的关键节点,全溪村正以“四红”党建为笔,以特色产业为墨,在这片沃土上续写新的篇章。

做大冷水稻米、做强生态果蔬、做活乡村文旅融合,这个曾摘得“全市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全县文明村镇”荣誉的村庄,正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着生动的“全溪样本”。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何侃

编辑:沈馨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cz.rednet.cn/content/646943/95/15253563.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郴州教育
  • 哲学里的郴州
  • 政务要闻
  • 县区(市)
  • 乡村振兴
  • 郴城说理
  • 文教卫
  • 精彩视频
  • 旅游
  • 尚德郴州
  • 全民阅读
  • 图片新闻
  • 要闻
  • 经济
  • 社会
  • 园区
  • 协会
  • 新闻H5
  • 综合专题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郴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