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和美”小区何以温暖人心——郴州市深化“和美”小区建设的实践与启示

2025年初夏,走进苏仙区龙腾广场小区,曾经的“坑洼路”变得平整宽阔,“蜘蛛网”飞线被生态绿荫充电棚取代,老人们推着婴儿车在绿植环绕的步道上闲谈,孩子们在新增的健身区追逐嬉笑——谁能想到,这个如今居民争相“打卡”的宜居地,此前还是出了名的“脏乱差”小区。

自2023年以来,郴州市以“宜居和谐环境美、居民和善素质美、邻里和睦风尚美、服务和顺生活美”为目标,创新开展“和美”小区建设,成功打造50个试点小区,一类小区优良率超80%,居民满意率达97.8%。郴州“和美”小区不仅是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建设的“基石”,更是推进基层治理、提升群众幸福感、安全感的一扇窗口。为深挖“和美”小区的建设密码,调研组走进多个试点小区,与居民、社区干部、物业人员面对面交流,记录下那些藏在“文明细胞”里的温暖与力量。

一、和美,不止在“颜值”

踏入郴州的“和美”小区,感受到的不只是环境的整洁美观,更有邻里间的温情、治理中的活力、服务里的贴心。从“脏乱差”到“四和四美”,从“陌路人”到“一家亲”,从“管到底”到“共参与”,“和美”的种子已在小区的每个角落生根发芽,开出幸福的花。

(一)宜居之美:老小区焕发“幸福颜”

“以前下雨出门要踩泥坑,晚上摸黑走楼道,现在路灯亮了、路平了,还装了电梯,我们老人出门再也不用愁!”家住北湖区文化路22号小区的李奶奶,提起小区改造后的变化,眼里满是笑意。

在“和美”小区建设中,郴州把“环境提质”作为首要任务,以“微改造”破解老旧小区的“老大难”。通过开展“完整小区”建设试点,科学规划文体活动场地、停车位、消防设施、无障碍通道等,让老小区既保留历史记忆,又具备现代功能。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50个试点小区累计新增停车位1.2万个,解决了“停车难”的问题;加装电梯120部,让高龄居民实现“上下楼自由”;新增充电桩2300组、路灯323盏,补上了基础设施的“短板”。

北湖区香樟雅苑小区曾因“楼道堆杂物、墙面油污”被居民吐槽,如今通过“六乱”整治、绿植补种、墙面翻新,绿化覆盖率达38%,小区广场墙面上还有居民自己画的“文明漫画”。“现在小区像个小公园,饭后散步、带娃玩耍都有地方去。”居民王阿姨说,周末她还会和邻居一起参加“全民志愿清扫”,看着自己的家园变美,心里特别踏实。

(二)和善之美:文明风尚涵养“好素质”

“垃圾分类得10分,帮邻居修家电得20分,攒够50分就能换免费理发或物业费减免。这‘道德积分’,让我们越做越有劲儿!”北湖区盈丰国际小区的居民刘大哥,拿着自己的“积分卡”向调研组介绍。

为培育“居民和善”的新风,郴州打造“大爱林邑・好人真好”道德品牌,通过“好人好评、好人好歌、好人好说、好人好演、好人好报”系列活动,让文明素养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各小区共选树“好居民”“好栋长”等典型1100余人(组),组建“好人故事宣讲团”,用“文艺+分享”的形式,在文明实践点举办“家风故事会”“好人分享会”1200余场次。

阳光苑社区的“道德超市”是居民们最爱去的地方。把垃圾分类、邻里互助、志愿服务等行为量化成“积分”,居民凭积分可兑换洗衣液、油盐酱醋等生活物品。“以前有人乱扔垃圾,现在大家都盯着‘积分’,不仅自己做好,还会提醒邻居。”社区党支部书记说,自从有了“道德超市”,居民的文明意识明显提高,随手捡垃圾、主动让车位成了常态。

(三)和睦之美:邻里邻居成了“一家人”

“以前住对门都不说话,现在楼上楼下互相帮衬,就像亲戚一样。”在苏仙区苏园翰庭小区的“邻里互助角”,居民们正围着一张桌子分享自家做的菜,桌上还摆着居民捐赠的闲置书籍、玩具。这个小小的角落,成了邻里交往的“暖心驿站”。

“和美”不止是环境美,更要“风尚美”。为此,各小区通过选树典型、搭建平台,让“邻里和睦”从口号变成行动。北湖区长盛小区常态化开展“长盛好人”评选,10年来选出“好婆媳”“好邻居”80余人,这些“身边好人”成了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活教材”;苏仙区御景湾小区打造“御景红家 湾如一家”党建品牌,设立了好人驿站及志愿港、议事港、书香港、健身港、信息港、育苗港、怡情港等“一站七港”,居民有矛盾了去“议事港”商量,有困难了找“志愿港”“好人驿站”帮忙,去年一年就调解邻里纠纷30多起,成功率达98%。

“以前楼上孩子跑跳,楼下就吵架,现在有了‘邻里调解员’,大家坐下来聊一聊,问题就解决了。”北湖区华尔星城小区的何师傅是一名退休党员,也是小区的“片长”,他每天都会在小区里转一转,帮居民代收快递、调解矛盾。片长、组长、邻长“三长制”推开后,大家都是“小区的主人”,邻里关系自然就近了。

(四)和顺之美:微服务暖到“心坎上”

“以前办房产证要跑好几趟,现在‘流动办公桌’进小区,在家门口就办好了!”北湖区通用小区的陈先生,对郴州的“便民服务”赞不绝口。

在“和美”小区建设中,郴州坚持“以居民需求为尺”,把服务从“等上门”变成“送上门”。通过“小区夜话”“四议四调”机制,收集居民“微心愿”2750个,办结房产证办理、燃气入户、电器维修等“微实事”1.2万件;推行“家门口办公桌”“暖心驿站”“四点半课堂”“长者食堂”,解决居民水电气缴费、孩子托管、老人就餐等难题2.6万余个。

苏仙区陈家湾社区的“长者食堂”每天中午都很热闹,80岁以上老人花10元就能吃到两荤一素,行动不便的老人还能享受“送餐上门”。“孩子不在身边,以前吃饭总对付,现在食堂的菜又香又便宜,还能和老伙计聊聊天。”81岁的周爷爷说,小区还开了“家门口老年大学”,他报了书法班,日子过得比以前还充实。

二、其魂为“和”,其根在“民”

“和美”小区为何能从“试点”变成“样板”?为何能让居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答案藏在“和”的灵魂里,更扎在“民”的根基上。它不是政府“包办”的“形象工程”,而是立足郴州实际、依托群众力量、顺应时代需求的“民心工程”,依托党建引领的治理优势、群众首创的智慧活力、文化滋养的精神力量,共同为“和美”小区的生长提供了沃土。

(一)从“民生短板”到“宜居乐园”:物质基础是“底气”

“以前小区连个像样的垃圾桶都没有,哪敢想能有健身器材、儿童乐园?”回忆起过去,粮贸小区的居民黎叔叔感慨,“和美”小区能建成,首先得益于“日子好过了”。随着郴州经济发展、城市更新,政府有能力投入资金改善民生,居民也有精力参与小区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郴州持续推进脱贫攻坚、城市更新,为“和美”小区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024年,郴州财政拨付500万元专项资金,对创建成功的“和美”小区实行“以奖代补”,支持公共设施维护、公益活动开展;同时引导市直和区直单位联点帮扶、企业赞助、社会捐赠,破解“资金难”问题。正如苏仙区一位社区干部所说:“只有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群众才会追求精神上的‘和美’。”

(二)从“单打独斗”到“多维共建”:党建引领是“核心”

“以前小区治理是‘物业管不好、业委会不顶用、居民有意见’,现在有了党组织牵头,大家一起发力,难题都能解决。”御景湾小区党支部书记刘建华介绍,小区构建了“小区党支部—物业党支部—业委会党小组—楼栋党员户”四级联动体系,党员带头参与治理、服务群众,成了小区的“主心骨”。

在郴州,“党建引领”是“和美”小区建设的“根”。42名市级领导挂点指导,120多个市直单位结对共建,形成“高位推动、齐抓共管”的合力;社区党组织把“和美”小区建设纳入书记述职评议,推动“运动式创建”变成“日常治理”;党员“双报到”制度落实后,在职党员利用周末参与小区清扫、政策宣讲、文明劝导,去年累计开展活动2200余场次。“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上”,这是很多“和美”小区的共同经验。

(三)从“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群众首创是“活力”

“‘道德积分’不是政府想出来的,是我们居民自己提的!”香樟雅苑小区的业委会主任说,当初为了调动大家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居民们开了3次“议事会”,最后确定用“积分兑换服务”的方式,没想到效果特别好,现在小区90%以上的居民都参与过志愿活动。

居民是“和美”小区的主角,小区的改造方案由居民投票定,治理难题由居民商量解,文明活动由居民自主筹办。苏园翰庭小区的“邻里互助角”,是居民自发腾出楼道空间搭建的;长盛小区的“好人评选”,是居民自己推荐、自己投票的;通用小区的“家门口办公桌”,是根据居民“白天上班、晚上有空”的需求调整的。正如一位居民所说:“小区是自己的家,自己的家自己建,自己的事情自己办,才会更用心、更贴心、更安心。”

(四)从“文化空白”到“精神乐园”:文化滋养是 “灵魂”

“我们小区以前没什么活动,现在每月都有‘家风分享会’‘技能交流会’,我还学会了打太极!”家住苏仙区市委机关大院小区的张阿姨,是小区文化活动的“常客”。

郴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和美”小区建设中,郴州把“文化培育”融入日常,让“文明新风”有了“根”。各小区结合“我们的节日”,开展端午包粽子、中秋猜灯谜、春节写春联等活动;挖掘小区特色文化,比如长盛小区的“矿区历史”、御景湾小区的“红色文化”,让小区“有故事、有灵魂”;组建“小区达人志愿服务队”,书法爱好者教孩子写字,戏曲爱好者带居民排戏,厨艺爱好者办“邻里百家宴”,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居民生活,更拉近了邻里距离,涵养了“向上向善”的风尚。

三、小区藏着大治理

郴州“和美”小区的建设,看似是“小区里的事”,实则是新时代基层治理、精神文明建设、民生保障的“缩影”。它所展现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党建引领”的路径、“常态长效”的思路,为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提供了“郴州经验”。

(一)坚持“从实际出发”:找准基层治理的“金钥匙”

“和美”小区之所以能成功,关键在于它没有“照搬照抄”外地经验,而是立足郴州“老旧小区多、居民需求杂、治理难度大”的实际,用“微改造”解决“大问题”,用“小机制”撬动“大治理”。

比如,针对老旧小区“停车难”,没有盲目扩建停车场,而是通过“错峰停车”“利用边角空间”新增车位;针对居民“参与度低”,没有搞“行政命令”,而是用“道德积分”“邻里互助”激发主动性。这启示我们:无论是城市治理还是乡村振兴,都不能“一刀切”“拍脑袋”,必须结合当地实际、尊重群众需求,才能找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解决方案。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筑牢幸福生活的“落脚点”

“和美”小区建设的全过程,都贯穿着“群众满意不满意”的标准:改造方案问计于民,治理难题问需于民,成效好坏由民评判。正如通用小区的“家门口办公桌”,为了方便居民,工作人员放弃休息时间,晚上上门服务;御景湾小区根据群众需求设置“一站七港”,让服务更贴心。

“和美”小区的实践表明,基层工作的核心是“为民”,只有把群众的“小事”当成“大事”,把群众的“需求”当成“目标”,才能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幸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更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到“老有所养、弱有所扶”,让城市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市民。

(三)坚持“物质精神两手抓”:把握文明建设的“平衡点”

“和美”小区的“四美”中,“环境美”是物质基础,“素质美”“风尚美”是精神追求,既解决了“住得舒适”的问题,又满足了“活得开心”的需求,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生动体现。

如果只注重环境改造,忽视文化培育,小区可能“一时美”却“难持久”;如果只强调精神文明,没有物质保障,文明建设也会“悬空”。郴州的经验告诉我们:推进文明创建,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硬”,既要通过高质量发展夯实物质基础,也要通过文化培育筑牢精神堤坝,让群众在“物质富裕”的同时,实现“精神富足”。

(四)坚持“常态长效”:破解“创建一阵风”的“老难题”

原来的创建工作,存在依赖老旧路径的情况,集中创建、攻坚创建的情况时有发生。“和美”小区建设改进创新工作方法,跳出了“一次性任务”旧模式,通过建立考核机制、完善经费保障、规范物业监管,推动“运动式创建”向“常态化治理”转变。比如,制定《郴州市住宅小区物业服务规范》,明确保洁、安保的“硬指标”;实施“物业红黑榜”,对服务差的物业限制入驻;开通维修基金“绿色通道”,让小区设施维护“有资金、有保障”。

这启示我们:基层工作重在常态长效。只有建立长效机制,把“一时之举”变成“日常之责”,把“政府推动”变成“群众自觉”,才能让“和美”的种子持续生长,让文明的成果长久惠及群众。

郴州“和美”小区建设,是新时代基层治理的一次成功探索,启示我们:基层治理的密码,藏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里,藏在“党建引领”的核心里,藏在“群众参与”的活力里。未来,郴州将继续扩大“和美”小区试点,从50个扩展到100个,让“文明细胞”遍布城市每个角落,为建设“神采奕奕、生机勃勃、人才济济、温情脉脉”的文明郴州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而这,正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基层最温暖、最生动的模样。

(作者系郴州市委宣传部调研组成员彭红光、陈阳、刘正平、伍淑云、胡华龙)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彭红光 陈阳 刘正平 伍淑云 胡华龙

编辑:沈馨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cz.rednet.cn/content/646943/94/15247422.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郴州教育
  • 哲学里的郴州
  • 政务要闻
  • 县区(市)
  • 乡村振兴
  • 郴城说理
  • 文教卫
  • 精彩视频
  • 旅游
  • 尚德郴州
  • 全民阅读
  • 图片新闻
  • 要闻
  • 经济
  • 社会
  • 园区
  • 协会
  • 新闻H5
  • 综合专题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郴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