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8月5日郴州讯(通讯员 邓文超 费晓光)盛夏时节,宜章县杨梅山镇平和洞水稻制种基地内,村民正抢抓晴好天气,手持绳索在稻田里往来穿梭,以传统“赶花”技艺为杂交稻种注入“丰收基因”,勾勒出一幅“藏粮于技”的生动画卷。
“赶花”是杂交水稻制种的“命脉”,直接关系着水稻的产量,每年这个时期,扬花授粉都是水稻制种的头等大事。通过人工将父本的稻花花粉扬起来,为母本稻花充分授粉,使母本能够结出饱满的籽粒。
走进杨梅山镇平和洞水稻制种基地,微风拂过,稻浪翻滚。稻田里,一派繁忙景象。村民两两配合,各执绳索一端,在稻田里来回穿梭,控制着绳索沿着父本稻行快速移动,绳索轻拂处,父本稻株花粉均匀飘落到母本稻穗上,“赶花”讲究快准稳,既要让花粉充分散落,又不能损伤稻茎。
杨柳村制种稻种植大户杨学军说:“赶花是一个星期为一个周期,一天三到四次,赶花的时间一般是在上午的十点到十二点左右,这段时间温度湿度最适宜,也是父本最旺盛的时候,通过赶花让它的花粉跟母本的花粉相结合,从而提高母本的产量。”
平和洞的制种稻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当地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逐步发展出“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建立长期稳定的水稻制种基地,合作社与农户签订合同,提供稻种、技术、化肥等支持,带动当地村民持续增收致富。据了解,杨梅山镇平和洞已发展水稻制种面积2800余亩,年产优质稻种50万公斤,供应覆盖湘粤赣三省。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邓文超 费晓光
编辑:沈馨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