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湘南小城嘉禾,正以“江南铸都,锻造之乡”的底蕴书写产业转型新篇章。红网时刻新闻推出《铸锻造新“嘉”绩》系列报道带您探寻:“归雁工程”唤醒轻工巧匠返乡就业,“帮代办”服务创造企业落户“深圳速度”,以及从传统铸锻造向智能装备升级的产业跃迁。看嘉禾如何用“一根针”补强产业链,用“一颗心”激活县域经济,锻造出高质量发展的新“嘉”绩。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胡用梅 通讯员 邓和明 郴州报道
“在湖南,十步之内必有芳草;而嘉禾,十步之内必有铸造。”嘉禾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李伟的这句话,道出了这座湘南小城作为“江南铸都”的深厚底蕴。
行走在嘉禾街头,空气里似乎都飘荡着金属淬火的独特气息——数百年间,铸锻造的炉火在这片土地上从未熄灭。
而今,当传统产业遇上时代变革,嘉禾铸锻造将走向何方?
袁家镇的雷卫,嘉禾县铸造行业代表人物,也是大为智能装备负责人,一家四代人与铸锻造产业的缘分已延续半个多世纪,见证了嘉禾铸造业从街头作坊到产业园区的发展。
从爷爷辈在七八十年代拉响第一声风箱声,到父亲辈建起家庭铸造厂,再到自己执掌企业,雷卫作为“铸三代”,如今已有20多年的从业经历,他也是传统铸造技艺向智能制造转型的实践者。
大为智能装备生产车间。
1982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湘南山区,他的父辈率先建起家庭铸造作坊,“那时候全镇都是‘前店后厂’的模式,到了90年代,袁家镇成了名副其实的‘铸造一条街’。”雷卫的记忆里,满是熔炉火光与锻打声交织的热闹景象。
彼时的嘉禾人带着祖传技艺闯荡珠三角,当地九成铸造从业者都来自嘉禾,袁家镇也逐渐发展为坦塘工业园的雏形。2003年园区正式建成,嘉禾铸造产业从此告别遍地开花的小作坊模式,迈入集群发展的新阶段。
但辉煌背后,危机早已潜伏。长期停留在产业链最低端的毛坯铸造,让嘉禾企业陷入“论吨卖铁”的困境。“ 买进来是一坨铁,卖出去还是一坨铁。”嘉禾高新区营商环境局局长李瑞华坦言。雷卫更是深有体会:“我们就像‘钢铁裁缝’,辛苦缝制嫁衣,却始终穿不上身,在产业链中毫无话语权。”
转折发生在2018年。当全国铸造行业迎来环保风暴与转型阵痛,嘉禾人清醒认识到:炉火再旺,也需淬炼新刃。当年,嘉禾县精准出台系列创业孵化政策,一方面通过创业孵化基地吸引高端人才和企业,另一方面设立专项基金鼓励技术改造,为现代装备制造业按下“加速键”。
2019年,中嘉智能铸件精加工厂作为首家入驻企业,在坦塘工业园敲响精加工的第一声锣,让嘉禾铸锻造从“卖毛坯”向“造零件”实现关键跨越。“有了精加工才有产业链的后端延伸。”雷卫感慨道。
这关键一步推动嘉禾在2021年便具备了光机、整机组装能力,为装备制造业发展埋下重要伏笔。转型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和质变,这让毛坯每吨利润不过几百元,在造成数控机床后价值翻了十倍左右。
252亩现代化智能装备园工地建设如火如荼。
如今走进嘉禾坦塘工业园,桩机轰鸣处,一片占地252亩的现代化智能装备园区正在崛起。这是雷卫牵头引进的6家数控机床企业抱团入园项目,作为中南地区最大的机床铸件精加工厂,预计2026年初将全面投产。雷卫表示,未来培育三五年,这片园区有望形成数百亿级数控机床产业集群。
在李瑞华看来,嘉禾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源于双重优势:“百年铸锻造积累的产业生态是别人无法复制的根基,而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则让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目前,全县20余家现代装备制造企业已形成数控机床、针织机械、注塑机、专用汽车四大板块,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嘉禾高新区内的现代装备制造企业。
产业的传承在雷卫家中延续,他的大女儿已成为家族第四代从业者,接过了祖辈深耕的手艺与责任。而在大为智能装备的车间里,以邝一刀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同样活力涌动——他们不仅接过了发展家乡铸锻造产业的接力棒,更借助互联网的传播优势,让承载着家乡匠心的嘉禾铸件,通过跨境电商的桥梁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今年10月,嘉禾将携数控机床整机、五轴高端机型等产品亮相东莞国际机床展,让“嘉禾制造”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同时,借助展会平台开展一系列招商引资活动,为当地转变制造业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胡用梅 邓和明
编辑:龙芳华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