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疾控局2024年发布的《高温中暑预防与处置指南》显示,2024年因高温导致的死亡人数约1500人,近5年来我国高温中暑死亡病例年均增长率达17.8%,超过60岁的老年人占比高达65.3%。这一数据令人震惊,远超公众预期。
今年7月份,一名45岁男性建筑工人在高温天气下连续户外工作6小时突发晕倒,周围群众拨打120急救电话。患者被送至医院,体温41.2℃,伴意识模糊,全身抽搐,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未规律服药),被诊断为热射病。
全球加速变暖,40℃可能会成为夏天的常态,今年7月全国就已经报道了多例因中暑导致死亡的案例,中暑为什么会导致这么严重的后果?哪类人群容易发生严重的中暑情况?我们该怎样预防?今天,郴州市第四人民医院就这个问题进行相关知识的科普。
什么是热射病?
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属于高温引发的致命性急症。当人体长时间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体温调节功能崩溃,核心温度迅速超过40℃,会出现多器官衰竭(如脑、心脏、肾脏等),死亡率高达50%以上!
两大类型,高危人群不同
1. 劳力型热射病
常见于:高温下剧烈运动的青壮年(如运动员、建筑工人、军训学生)。
特点:突发倒地、抽搐、昏迷,易被误认为“中暑”而延误救治。
2. 经典型热射病
常见于:体弱老人、儿童、慢性病患者(高血压、糖尿病)、孕妇等。
诱因:通风不良的室内(如未开空调的房间),可能悄无声息地发病。
致命信号:出现这些症状立刻急救
核心表现:高热(体温>40℃)+ 意识模糊(如胡言乱语、昏迷)。
伴随症状:皮肤灼热无汗、抽搐、呕吐、心率极快、血压下降。
注意:热射病进展极快,从轻症中暑到死亡可能仅需2小时!
急救“黄金3步”,能救命!
1. 快速降温:
- 立即转移到阴凉处,脱去外衣。
- 用冰水(或自来水)浸泡、擦拭全身,重点敷颈部、腋下、腹股沟。
- 扇风+喷水,利用蒸发散热。
2. 拨打120:
- 热射病需紧急送医,切勿自行喂退烧药。
3. 保持呼吸道通畅:
- 若患者昏迷,侧卧防呕吐窒息,禁止强行喂水。
预防关键:避开高温“陷阱”
1.高危时段:上午10点至下午4点避免户外活动。
2.重点人群防护:
- 老人/儿童:空调房温度≤28℃,定时查看状态。
- 户外工作者:每小时休息10分钟,补充含电解质饮品(如运动饮料)。
3.警惕“闷热”环境:车内、厨房、密闭房间同样危险。
热射病不是普通中暑,是紧急医疗事件,快速降温+送医是唯一生路。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陈景梅
编辑:唐哲宁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