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沙洲日记|沙洲清明粑

4月4日 星期二 雨

清明节前,沙洲瑶族村仍有制作清明粑的传统习俗,谓之做“清明粑”。在汝城一些少数民族村寨,流传下来的做清明粑习俗,满含“祭先祖、敬先贤,迎春气、祈丰收”的朴素寓意,在民间已流传千年之久。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行游南方大地时,在乡村品尝了当地百姓做的清明粑,于《徐霞客游记》里,留下了“素食之佳品”之略述。沙洲做清明粑,主要以豆子、红薯、野菜等,前者以家藏去岁留存的五谷,后者以春季地鲜野菜作为辅料,在敬畏大自然的恩赐时,对食物的敬畏,更流淌出几清色,和美,甘饴,与自然之气。

图片1 (1).png

沙洲人做清明粑这一民间俗食,分三类,豆粑、红薯粑、野菜粑。事实上,野菜粑的种类更多,艾草、苎麻等。偶尔还选用腊肉、鲜肉末、花生、芝麻等做成馅料的,入肚,乃一番咸鲜香浓、甜香软糯的味道。野菜清香甜润味,其色味口感,蔓延舌尖味蕾间,总让人寻觅到无比悠朴天然,每一口,无不弥漫沙洲春天之曼妙美奇特味道。

沙洲瑶家乐农家乐黄红梅给我发来昨日做清明粑的视频,让我对沙洲有了更为详尽的社火习俗的了解。每逢清明前,沙洲邻里邀约相伴,摘野菜,洗豆子,刨红薯皮,忙得不可开交。采摘的艾草,洗净,家里没有石磨的,用石臼捶,捣烂,把青草汁拌入粗米面。豆子也是,炒熟后,用石臼捶,捣烂,拌入米面中。红薯则煮熟,直接与米面一起用石臼捶烂成泥。

沙洲人做清明粑,讲究邻里之间的和谐。会呼朋唤友,会叫来亲人妯娌间,彼此分工合作。一家做清明团,院落,街邻。一个人村子里都是清明粑的味道。家家灶房满是粑香飘过的味儿,亦是沙洲人对自然的敬畏,对先祖贤德的追忆与哀思。

沙洲人做清明粑,恰逢过去岁月中,清明正是物质匮乏的时节。春节过去不久,粮仓开始平坦,连腊肉都开始变得稀有。家家户户,以敬先祖之名,常以这种食品充饥,填补肚子饥饿。这种忆苦思甜,瞬间将我儿时记忆的乡愁拉满至定格。

每逢清明时节,春意几多催人。沙洲之野,春风和煦,油菜花褪去最后的花束,就开始结果了。桃花谢了春红,李花去了花白,沙洲漫山遍野的青绿,成为远近悦来的游客来此踏青。滁河的一江春水,杨柳岸,晓风吹拂,但见媚吐绿间,春意盎然。各种野草的清香,惊起一群又一群的白鹭,在天地间飞翔与翱翔。此情此景,沙洲人生活的春天何其美妙,又何其诗意。

沙洲人做清明粑,石臼是极富贡献的。只见一群人手持木杆捶打蒸熟的糯米,一遍又一遍的反复捶打,那节奏,像春天的一首韵律。糯米最后成了泥状后,成糊状即用干米粉包扎,拍打成扁圆状,放入蒸笼里开始蒸熟。

也有在粑粑中,加入炒熟的花生、葵仁、芝麻等配料,手捏米面团,捏成圆团状,开一个小口窝,往窝里添馅,窝口收拢,轻匀压扁,成圆饼形状。沙洲人做清明粑,除了传统的这几种味道,也有年轻一代人的创新和变革。他们凭着个人喜好,放入不同馅料,成就了今天沙洲清明粑的多姿多彩的种类,和丰富的味道。不论锅蒸,还是煎烙,怎么变化,都离不开对春气与对社火的敬畏。

圆粑生坯放入铁锅或甑子,蒸熟后,沙洲人对豆粑、红薯粑情有独钟。架起油锅,开始煎烙,用红糖或者白糖一起翻煎,他们更乐意生活是甜美的。只见,平底锅里倒入菜油,烧热,放入圆粑,炆火油煎,双面翻烙,面带焦黄色后,用筷夹往宽大的圆竹篓里。留在锅间的清明粑,依旧悠香入鼻。热气未散,忍不住尝一口。那糯香黏稠的清明粑,瞬间暖润身心。

春蔓轻声吟,清明粑醇香。沙洲人除了用来清明节扫墓祭祖摆放,更是对过去岁月里的红军先烈进行缅怀。他们将对先人的缅怀思念,揉进了生命里的记忆深处。那红色的革命之火,在沙洲依旧滚烫炽热的燃烧。一道沙洲清明粑,透过旧时光,悄然守望着这份红色情怀。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谭旭日

编辑:沈馨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cz.rednet.cn/content/646848/97/13704537.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政务要闻
  • 县区(市)
  • 乡村振兴
  • 郴城说理
  • 文教卫
  • 精彩视频
  • 旅游
  • 尚德郴州
  • 全民阅读
  • 图片新闻
  • 要闻
  • 经济
  • 社会
  • 园区
  • 协会
  • 新闻H5
  • 综合专题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郴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