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沙洲日记 | 沙洲煎米花

2月12日 星期一 晴

在半张被子发生地的湖南汝城红色沙洲村,春节最隆重的事务,莫过于杀年猪、炒花生豆子、作豆腐、煎米花。这些几千年的传统,在村子里是盛大的事务。一个人,乃至一个家庭对春节的重视,无不在节前的手工活上,这些古老的传统让红色沙洲焕发着新的生机。

沙洲煎米花,选材于沙洲水土种养的早稻米。一架石磨,一个锅子,都是家中的老物件,设施之简单,偏偏磨出了人间美味。爱吃,会吃,讲究吃的沙洲瑶族民众,每每端出来的米花,用来招待家中来客,无不脸上露出笑容。

沙洲煎米花,用的早稻米,是村子里的原生态食物。主要原料取材于早糁米,用料简单。但其制造工艺精细讲究,有其特殊的制作过程。经过石磨磨成粉,再拌水掺和搅匀。待米粉和水中和后,开始用力搅拌,直到米粉成团,不粘手,再切成小条状,用手搓匀后捏成一朵梅花状。起锅,柴火烧热后,倒入猪油,直至油温冒着丝丝热气,将捏好的米花放入锅中煎炸。煎米花,要注意油温的热度,不能煎老,使米花发黑。要煎好米花,眼力要好,手脚麻利。一个大锅煎米花,有数十个之多,锅中滋滋冒油,女主人眼疾手快,不断翻转。一个上好的米花,需要煎两次,这样更酥脆香甜。家庭宽裕一点的人家,会用茶籽油煎炸米花,茶籽油的清香,能穿过屋后的烟窗,飘散在村庄的上空。每每这时,村里的小孩在户外玩游戏,一边喊一边唱:“米花儿香,米花儿甜,米花儿做好,好过年”。

在沙洲村,寒露节一过,村子里做喜事的,打牙祭的,远方有亲人的,都会煎米花。新榨的茶籽油一出,村子里的人忙着张罗架磨开工。沙洲人好客,煎米花,也是一种维系邻里关系,向往美好生活的民间食俗。大集体时代,家家户户都吃生产队里的口粮,还有分配的杂粮作物,温饱之余,煎米花更是一件幸福的事。女人们在农闲时节,展示才艺,不仅仅是缝衣纳鞋底,各种各样的农家厨艺亦是美好生活的向度。

煎米花出锅装盘,要分给身边的亲人趁热吃,拿到嘴边时,热气仍腾腾上升。咬一口,牙齿都会满嘴醇香。吞到喉舌时,那种欲罢不能,欲吞难咽的烫劲让人哭笑不得,直烫得人眼泪直流。若不急,略放凉一会入口,则恰到好处。即便冬天,腊月,看似不冒热气的煎米花炒唇齿留香。金黄的表皮,外酥里嫩,食者无不回味无穷。

遇上好客的人家,来帮手的人会捎上一篮子回家。一时间,村子里煎米花香甜四散。在村头,在巷味间,行走的米花香气成为小村里最珍贵的记忆。每每有人用嘴巴轻轻吹散煎米花的热气,再一个一个地吃着,慢慢地咀嚼着,吞咽着,让别人家的细伢子看得口水直流。等他们吃完,再抹抹嘴巴,他们就会投入到更为轻快和逍遥的童趣之中。

如今,故乡人的生活明显好起来了,家家户户的物产也丰富起来了。反而新生一代的人,更会做煎米花。她们善于创新,把芝麻,豆子一起加入,使得味道更加丰富起来。新生辈的沙洲媳妇和姑娘,让沙洲煎米花,成了沙洲红色旅游的亮点。在红色沙洲景区的核心区,许多摊位前都摆放着煎米花。

在游客的眼里,煎米花虽不能与山珍海味、鱼翅熊掌相媲美,但正是因其传统地道与平民化的身份,更能出入平常百姓家,受到民间的厚爱,成为红色沙洲百吃不厌的小吃,成为生活气息不可忽缺一道美食。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谭旭日

编辑:何雨杏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cz.rednet.cn/content/646846/57/13533033.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政务要闻
  • 县区(市)
  • 乡村振兴
  • 郴城说理
  • 文教卫
  • 精彩视频
  • 旅游
  • 尚德郴州
  • 全民阅读
  • 图片新闻
  • 要闻
  • 经济
  • 社会
  • 园区
  • 协会
  • 新闻H5
  • 综合专题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郴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