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郴州由于缺少科研平台和科技院校,底子薄,各项科技数据长期排在全省靠后的位置。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从薄弱基础起步,筚路蓝缕,开拓创新,近些年来,郴州科技事业飞速发展,不断为当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有力支撑。
2023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29%;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2149家,增长135%;高新技术企业预计突破610家,增长24%以上;登记技术合同2053项,增长240%;认定技术合同成交额232亿元,同比增长348%;知识价值信用贷款累计备案金额达4.07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203.5%;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贷款1.75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870%……郴州科技进步指数均居全省前列。
资兴市东江湾城市公园的郴州水世界项目。朱孝荣 李建锋 摄
这一年,郴州市科技局还先后荣获郴州市承办第二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先进集体、2023年湖南省创新创业大赛优秀组织奖、2023年全国科普讲解大赛预选赛暨湖南科普讲解大赛优秀组织奖、省科技统计工作先进单位。
成绩背后,有哪些细节值得回味?有哪些经验值得总结?近日,笔者走进郴州,详细了解个中缘由。
从“新”意盎然到“新”潮涌动——
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努力成为湖南科技创新的“新高地”
郴州是著名的“中国有色金属之乡”,在郴州曾经的产业版图上,矿业是其经济顶梁柱,占据5成以上份额。
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临武县,因矿产资源丰富,无序开采导致了自然环境千疮百孔、污水横流,其中三十六湾矿区和水东镇煤区就是典型的“重灾区”。
北湖区鲁塘镇把石墨当成煤炭卖……
将时间的指针拨到2019年,国务院批复郴州市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绿色发展”为主题,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为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郴州经验、湖南样板、中国方案”。郴州市委市政府将这一神圣而光荣的使命交由市科技局牵头,围绕“一年有看头、两年有势头、三年有突破”目标,在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等相关省直部门鼎力支持下,示范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2022年底,省委省政府提出“135”总体布局,全面启动示范区建设新三年行动,实施示范项目49个,省市县协同推进“新湘十条”涉及的65项具体工作,部署示范试点17项。同时,依托示范区建设,大力实施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重金属污染及源头综合治理、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生态产业发展、节水型社会和节水型城市建设、科技创新支撑六大行动,统筹推进“四水联动”“八水共治”,全面构建郴州系统治水“四梁八柱”的“水立方”模式,努力打造“郴州好水生活更美”的优质环境。
一系列创新部署密集开展,一个个示范成果接踵而至。尤其2023年以来,郴州高标准建设“郴州水世界”,高规格举办“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绿色发展(国际)论坛”、高能级发布《东江湖宣言》,并作为全国唯一地州市受邀参加第18届世界水资源大会作典型发言,成功向世界推介“水立方”模式。东江湖成功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郴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获国务院真抓实干督查激励。
郴州,在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牵引下,以“国家创新示范区”作为四大发展定位之一,正在努力成为湖南科技创新的“新高地”。
从向“新”而行到“新”火燎原——
让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郴州市委书记吴巨培指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造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加强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积极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推动成果转化落地,使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目标明确,大干快上。
2023年,市科学技术局的干部职工组建7个调研组、13个科技服务小分队,分赴各县市区、企业、园区、项目单位开展实地调研帮扶,直接访谈科技工作者1000余人次;全体科技干部下沉至全市495家高新技术企业,首次实现高新技术企业调研帮困全覆盖。
针对调研中企业、群众反映的问题建议,合并归纳后形成49条意见建议,制定解决措施145条,把“问题清单”转化为“成效清单”,让调研成果真正惠及企业、群众。
驰而不息,久久为功。
一年来,郴州市相继与中南大学等7所高校签订合作框架协议,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突飞猛进,郴江实验室挂牌成立,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双双实现“零的突破”,新增9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近10年历史新高。“科技服务超市”正式上线,动动手指,就能引进人才团队、先进技术、投资机构……
一年来,郴州科技专项取得55项技术突破,郴州氟化学有限公司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黄泥坳矿业浮选攻关萤石粉突破97%品位,技术国内领先;农夫机电研发的液控差速转向控制系统等技术和桂阳县翔东龙飞机自主研发的2吨级轻型飞机,填补国内空白。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去年,郴州积极推进“十百千万”人才行动,做大做优人才集团,全市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3600余名,培育技能产业人才20000余名,认定荷尖人才2名,“湘聚人才”1名,湖南旗滨医药新材料创新团队成功入选省级企业创新创业团队,新增柿竹园、郴粮机2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刘良院士专家工作站。
科技创新如同撬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杠杆,总能迸发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强大力量。
有了科技支撑的林邑大地,一个个科技含量高、带动效应强、市场前景广的特色优势产业串珠成链、聚链成群、集群成势,为郴州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强大动能。
从“新”兴向荣到从“新”出发——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今年力争高新技术企业突破700家、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达到2.41%
科技创新是我们深刻认识和把握“稳”与“进”辩证法的重要领域。没有科技创新就没有产业质变,也形成不了新质生产力。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摆在首位,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郴州市委六届七次全会提出“加快创新驱动发展,高水平推进国家创新示范区建设”。
科技部门如何干出新作为?
“近年来,郴州科技工作在‘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引领下实现了‘速’的快速提升,但还尚未摆脱‘量’的落后局面,与兄弟市州还有一定差距。未来,唯有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走好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才能在产业革命中占领先机、赢得优势、后发赶超。”郴州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肖亮给出答复。该局将做好示范区建设“打样”、产学研合作“扩军”、关键核心技术“赛马”、科技型企业“提质”、创新平台“提级”、科技成果转化“赋能”、科技创新生态“培优”七篇文章,以科技创新为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示范区建设“打样”——瞄准示范区建设新三年行动计划中设置的33项指标,重点实施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重金属污染及源头综合治理、生态产业发展、全域节水型社会建设、郴州“水立方”品牌提升等七大标志性工程。
产学研合作“扩军”——深化开展“科技创新高校行”“科技创新湾区行”活动,建立多层次产学研合作关系,加速高校院所科技成果与企业技术需求实地转化。
关键核心技术“赛马”——瞄准全市“1221”现代产业发展需求,以“揭榜挂帅”等形式实施20项左右重点研发项目,争取更多“0到1”原创成果突破。
科技型企业“提质”——强化创新主体倍增,力争高新技术企业突破7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评价突破2300家、新增科技型上市企业1家。
创新平台“提级”——实施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破零”计划,推进郴江实验室实体化运行,实现数量增长、质量提升、布局优化。
科技成果转化“赋能”——加速打造“3+3”成果转化中试基地“郴州样板”,把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科技创新生态“培优”——坚持开门办科技,构建投入多元、机制高效、氛围浓郁的全链开放创新生态。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
肖亮表示,科技创新永无止境,全市科技系统将接力奔跑,精心设计科技创新规划,匠心实现成果产出和转化,以更加豪迈的姿态,向锚定的目标昂首挺进。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罗徽 罗侠 刘家兴
编辑:胡用梅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