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散文 | 嘱托中的沙洲

文/王琼华

“真快呀,我回沙洲差不多四个年头了。”

朱新亮跟我是老友了。每一次,我去沙洲,都会见见他。中秋过后,我在村里遇到了朱新亮,掐掐指头,他便跟我这么感叹了一声。很多年前,朱新亮在家里务农,起早贪黑,却挣不到几个钱。一咬牙,他带着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外出谋生。之后他们曾经在广州、郴州等地打工,甚至跑到遥远的内蒙古做电商。打工人的日子,也不晓得让他在折腾中攒了多少唏嘘。

2020年9月16日下午,一村里发小刚打通他电话,就迫不及待地说:“我告诉你一个特大的好消息,习近平总书记今天来到了我们沙洲村。他在民俗广场上跟我们说了很多很多话,嘱托我们要把沙洲建设好……”听到这一喜讯,朱新亮兴奋了。当天晚上,他在床上翻来覆去,久久不能入眠,而且有了一个无比绚烂的向往。二十多天后,他和孩子们挤上了返乡的车子。

很快,朱新亮与大儿子和大女儿联手,在村里开办了一家“瑶厨食府”。当时,他张口就是一个月给9000元的高薪,从县城挖来一名厨。如今,“瑶厨食府”成了一家沙洲名店。名师出高徒,大儿子大女儿眼前都能做好几道拿手菜。小女儿早成了网红电商,仅今年水果季,就刷刷地赚了十几万。小儿子考了编,很快要去单位上班。这给了家里一个大大的惊喜。朱新亮则开了一家小卖部。他说:

“我那天晚上的向往,就是一个让自己激动起来了的梦想,眼前已经梦想成真。看看沙洲,这几年变化太大了,盖了新村,建了长者食堂,旺了产业,一家家民宿也冒了出来,一年多种节会更是办得热热闹闹,它们成了我们沙洲人的五大幸福符号。”

微信图片_20240928234726.jpg

“记得来喝我的喜酒”

在沙洲新村,我见到朱高辉。这位刚满62岁的男子,与妻子正忙着装修房子。看到那很霸气的大门,我有点惊讶。他说:“这条门我花了一万多块钱。以前哪敢想,掏这么多钱去买一条门?”

朱高辉是村里蛮有口碑的泥水工。他在脚手架爬上爬下,辛苦了四十几年,却只能数着养家糊口的日子。最让他无奈的一事,他家与堂伯、堂叔家同住在一幢不足100平方米的屋子里。他说:“我们家有八口人,挤在两间屋,灶前就是床,床前就是灶。看似有一间厅屋,也是三家共用,各有一张八仙桌靠墙摆着。眨眼这把年纪了,我以为自己的一辈子就这么熬过去。真没想到,今天的朱高辉,竟会能拥有这么漂亮的大房子。”

这幢新房子占地100平方米,几层算下来,使用面积400来个平方米。朱高辉介绍,这幢新房子共有八个卧室,三个客厅,一个厨房,一个餐厅,还有四个卫生间。他这时开始在乎将来的生活质量。三间客厅的装修,他也格外上心。一层客厅,作为接待客人用,除了沙发,还要摆上像样的茶桌,再装吊灯。二层客厅,作为家庭娱乐室,除电视和牌桌,还要有一些游乐设备,好让三岁孙子有玩的地方。第三层客厅,则将被改为阳光房。他说:“我浪漫不起来。但儿孙们可以躺在阳光房里看月亮,数星星。孙子说想看到白鹭从天空中飞过,看双彩虹。”我一笑。即便“阳光房”这词是朱高辉从哪学来的,但这幢新房子,让他有了许多盘算。

如今,沙洲新村盖成了28栋,还是一色的联体别墅。第二批新房也在紧张施工。新村的环境很不一般,有篮球场,也有服务中心,还有一条健身布道。我在服务中心看了看,里面功能很齐全,老人、小孩都有自己的活动空地。说到这里建了助残中心,村干部跟我解释:“好日子不能落下一个人!”

这时,有人跟我打招呼。

我回头一看,原来是从一幢也在装修的新房里走出来的朱利勇。这人帅帅气气,斯斯文文。老支书以前跟我介绍过,朱利勇也是一个很热心的人。他有一台三轮车,经常帮邻居拖煤气瓶,或者上山拉山泉水,从不收人家一分钱。哪怕邻居跟他道谢,他也是笑道:“顺路顺路,谢个啥呢?”但就是这么一个英俊又热心的男子,已经42岁,也没找到老婆。第一次听说这事,我跟老支书打听其缘故。老支书吁了一口气,才说:“二十几岁时,朱利勇上长沙打工,谈了一个女朋友。他把这女子带回沙洲,这女子看了一眼,就跟朱利勇吹了。嫌他家没房子呗。”后来我才了解到,他与成了婚的两个哥哥,父母亲,一家九口人,挤在一泥砖屋里。没住房,三兄弟在外地打工,只能轮流回家过年。朱利勇后来又相了好几次亲,也是一一分了手。

说到这事,朱利勇说:“也怪不了人家女人,连睡觉的床都没地方放。”

“现在不仅可以放一张大床,还可以摆一组高大上的家具家电吧。”我已经知道,朱利勇与二哥朱军勇一块拥有了眼前这幢新房。是的,我这般跟他说话,多少带几分调侃。但朱利勇很认真地告诉我:“我刚谈了女朋友,很快要结婚了。”洞房,就在二楼,100多平方米。我向他拱手道贺。他欣然跟我约定:“到时候,记得来喝我的喜酒。”

一道老人最喜欢的“开胃菜”

人家称,罗海梅是“沙洲第一厨”。罗海梅却从不认可这个该有“含金量”的荣誉称号。她笑一笑说:“我不就是在长者食堂跟老人们炒几个合胃口的菜?”

沙洲的长者食堂,刚刚从村民民俗文化活动中心搬到了沙洲新村一侧的新大楼一层。用餐地点变了,但服务标准没变。在这里,70岁以上的沙洲村老人可以吃上免费的一日三餐。梅菜扣肉、红枣蒸鸡、排骨蒸糯米、芹菜炒牛肉、黄豆烧猪脚……长者食堂的饭菜,是一份份用心烹制的美味佳肴。每一道菜都考虑到了老人们的口味和健康需求,荤素搭配合理,营养均衡。那软糯的米饭,入口即化;那鲜嫩的鱼肉,细腻可口;那翠绿的蔬菜,清新爽口。每一口品尝,都能感受到厨师们满满的爱。

微信图片_20240928234906.jpg

罗海梅做菜,有一条“第一原则”:这菜保证老人吃得动。不过,她给老人的印象不仅仅这菜做得好。村民朱分永跟我说,罗海梅时时刻刻都是一张笑脸,看见她,就像看见了自己的女儿。罗海梅则说:“我当然该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爸亲妈。谁又会不变老呢?”我蓦然明白,罗海梅的菜做得好吃不假,但用心用情去做菜,才是她赢得好口碑的最大原因。

86岁的曹战兰来长者食堂用餐,很收有了一个体会:“吃饭时,我们开开心心说个不停。”在这里,老人们不再孤单。他们围坐在一起,分享着彼此的故事和经历。有的回忆着年轻时的劳动岁月,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有的讲述着子女的成长和成就,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有的则谈论着家长里短,相互倾诉着生活中的烦恼与快乐。食堂里充满了欢声笑语,这是一种久违的热闹与温馨,仿佛时间在这里放慢了脚步,让老人们能够尽情享受这美好的时光。曹战兰说:“我们最爱聊的,还是沙洲的变化。它是我们老人最喜欢的一道‘开胃菜’!”

罗满华老人,今年九十几岁。她的丈夫曾当过志愿军战士,也是村里一个传奇人物。丈夫过世后,罗满华跟儿媳一块过生日。她腿脚不方便,去不了食堂用餐。就在她感到几分遗憾的时候,村里的义工把一份饭菜送到她床前。这一刻,她热泪盈眶地:“能吃上一顿‘幸福食堂’做的饭菜,我很满足了。”让她没想到的,从这一餐开始,义工餐餐都会把热饭热菜送到她手上。据了解,村里35名返乡创业青年、有志之士等已经组建沙洲青年志愿服务队。队长朱梦嘉称,志愿服务队其中一项主耍内容就是关爱长者,而长者食堂就是他们一个固定的爱心平台。

“我是新中国成立那年生的。”

我问朱亮今年多大年纪了,这位很精神的老人非常自豪地答道。

他是一个退休老师,做民办时,每个月拿到五块钱,再在生产队里领工分,却也感到他荣幸,因为后来转公办了,不过日子里很拮据。他在沙洲小学教了十几年书,因为成了村民眼中的“好教师”,便被调到秀水高小了,这里的讲台一站,又过了二十几年。一聊学生,老人的双眼当即发亮了。他有一印象:“那时候师生之间非常融洽,就像现在长者食堂厨师和服务员跟我们的关系一样。”

我问:“你觉得这里的菜怎么样?”

“我从不提菜的事。”朱亮干干脆脆答道。

“为什么呢?”

“食堂里做得够暖心了。哪怕早餐,也很丰富,有粥,有面条、汤圆、饺子。”朱亮跟我夸了一番,又意味深长说道:“沙洲的长者食堂,就是一所最好的课堂。”已经被村民称为“幸福食堂”的长者食堂,早已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我们每个人都是‘绣娘’”

在这片被朝阳温柔以待的土地上,沙洲村静静地躺在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怀抱中,仿佛是天地间一幅水彩画,每一笔都蕴含着时代的活力。

“大家好,这是我们村里的特产黄金柰李,香甜可口……”沙洲创业青年纷纷开起直播,周围摆满了新鲜采摘的黄金柰李。水果熟了时,有六七十个直播团队同时在线,观看网络直播人数突破900万人次。他们凭借5G网络渠道,通过抖音、小红书、视频号、微博等发布的信息总阅读量达8000多次,直播带货水果销往北京、上海、深圳、长沙等地。当然,他们还推销小黄姜、牛肝菌等沙洲土特产。经过一年多的积累,朱晓英已经拥有了一千多位固定客户。她也是“巷子里的奶茶店”的创办者。当年,这位从广东潮汕地区嫁到沙洲村的90后青年,与丈夫拖家带口到沿海娘家所在地打工。她现在回到沙洲,创办了村里第一家奶茶店,又相继开设了3家特产经营店,还干脆把妹妹、弟弟也带到沙洲村一起创业。她说:“沙洲的变迁,让产业有了勃勃生机,‘含金量’多多的。这地方成为‘打卡点’,也让沙洲有了更多的挣钱门路。就说做电商这一块吧,我几乎每天都有快递要发。现在的生活很充实也很忙碌,我已经四年没回娘家拜年了。但娘家没怪我,还说女儿嫁对了地方。”

微信图片_20240928234718.jpg

“直播带货,不见面,就把水果卖出去了,这真是给沙洲产业插上了隐形翅膀。”村民朱小红觉得这是一个摸得着的“传奇”。他家种了柰李、黄桃、水晶梨,加上打理一家土菜馆,年收入达到十几万元。

很多人因为张有发在央视里频频亮相,才知道沙洲小黄姜。作为里小黄姜的种植能手,他已经将生姜种植面积从9.8亩扩展到30亩。他还成了沙洲小黄姜种植农旅示范基地和汝城兴发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双料”负责人。他说:“一个人富,不算富。要让产业带富了左邻右舍,带富环沙洲的村子,才叫富。”张有发的“花果山”吸纳了五十几名村民,果园面积也扩大到了三四百亩,种有黄金柰李、红心桃、水晶梨三大品种。今年,他果园迎来的第四个丰产年,仅黄金柰李就卖了十多万公斤,销售额达到160多万元。“满目金黄香百里,一方果色醉千山。”这心情多爽呀。果园里的剪枝、施肥、疏果、套袋等季节活,更是让当地村民获得了30多万元的务工收入。有一个在张有发果园剪枝的女子跟我说:“没想到跟邻居干点活,也能有收入。”

桃花红,李花白,绿水青山绕村廓。看到那漫山遍野桃李争妍,花海无边绚丽夺目的景象,哪个人不会陶醉呢?目前,环沙洲种植水果近30个品种,面积达9万余亩,其中柰李年产量8万多吨,年销产10亿元以上,被誉为“中国柰李之乡”。

水果和小黄姜两项产业,已经让沙洲村民享受到了财源广进的喜悦。但沙洲人不满足。他们正在因地制宜创造出了一项又一项新的致富项目。这其中,一个“名人”冒了出来,她叫任杉林。

坦率地说,我是从当地学校罗燕老师组织学生创作的一组“共富图”中“认识”了任杉林,也才知道村里有了一所“沙洲瑶绣共富工坊”。罗燕老师眼前所带的学生,曾经在教室里异口同声叫道:“习爷爷好!”那天,我去学校做采访,罗燕老师拿出一叠学生刚完成的美术作品,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原来,最近一次的班级活动中,很有想法的罗燕老师确定了一个主题,让每个同学根据沙洲这几年变化的体验,画一幅属于自己视角的“共富图”。结果,很多同学不约而同将“沙洲瑶绣共富工坊”作为这次美术创作主题。

任杉林,一个从长沙市开福区沙坪街道嫁到沙洲的女子。沙坪街道一直被称为“中国湘乡之乡”。任杉林的娘家就开了湘绣坊,她小时候便喜欢上了飞针走线。做了沙洲媳妇后,任杉林有了惊喜地发现,这里的瑶绣非常有特色,让她的指头又发痒起来。听说要开办瑶绣共富工坊,她当即报了名。她有湘绣技艺,又熟悉瑶绣的特点和手法,便成了常驻工坊的瑶绣指导师,吸纳了60位村民来做新一代瑶家绣娘。这家工坊仅开张的第一个季节,营业额就有了15万元,全年有望破80万元大关。当我慕名走进共富工坊,被琳琅满目的瑶绣制品所展示的非遗魅力触动了。我还看到长桌前,绣娘围坐一堂,一枚枚小小的银针,在绣娘手中穿梭飞舞,将一丝丝的彩线纵横交错绣出了精美的图案。

如今,沙洲村的酿酒、豆腐制作、水果加工等共富工坊相继成立,也形成了“人人有事做,家家有财发”的沙洲产业聚群。面对这一块生机勃勃、花簇锦绣的土地,任杉林由心而发说道:“其实在沙洲,我们每一个村人都是‘绣娘’!”

 民宿:旅人与乡野的邂逅

北京来了几位文友,我带他们住进沙洲民俗广场一侧的“文悦民宿”。他们将这家民宿游览一番,不由赞叹:“难得呀,瑶家本味。”

这家民宿的老板朱见明把一盆黄金柰李端进了客房。文友拿起黄金柰李尝了一口,叫道:“这柰李太好吃了。”接着问我,“柰李老板家种的吧。”我说:“除了开民宿,他家,还有邻居家,都种了不少柰李。”“这么好吃的奈李,老板怎么不跟我们推介呢?”文友有些纳闷。晚上跟朱见明闲聊时,他给了我们一个说法。民宿来了客人,他都会送上沙洲当季水果,但从不进行介绍,以免客人产生误会,甚至影响客人住店游玩的心情。朱见明坦然地:“人家觉得好吃,想带点回去,那是会主动找我的。”

朱见明的话说得实诚。

他一副长相,很憨厚,友人夸他一脸瑶家味。他待客热情,常常跟客人介绍环沙洲风景、美景和风俗,还帮他们带路上景点,兼作讲解员。途中,他会掏钱跟客人矿泉水和沙洲小吃。这让他结了不少人缘,“回头客”颇多。广州增城朱先生前些年来“文悦民宿”住过几晚,便喜欢上了朱见明。朱先生说:“沙州有古祠堂、古民居、古桥、古井、古巷道,还有瑶家风情,等等,随便走一走,都会让一颗心安静下来,何况这里能吃到稀罕的水果,有眼福,又有口福,其乐无穷。”之后每年遇到采摘水果季节,朱先生都会出现在“文悦民宿”,每次还会带上二三十个朋友一块过来。

朱见明17岁离村,跑到广州一家做牛仔裤的厂里打工。2021年,他看到村里变化很大,游人越来越多,便回村里花二十几万元将自家“祖屋”打造成了一家民宿。朱见明说:“我家民宿就是主打让客人体验瑶家风情这一品牌。”

如今,环沙洲有了39家民宿,它们都办出了自己的个性。

“沉浸珠算文化,体验传统之美。”

“天熠阁”,不仅仅是一家民宿,更是一座珠算展览馆。游客李军说:“没想到,沙洲会有一家民宿打造出了一条珠算文化历史长廊,让我的孩子觉得耳目一新,既了解了中国珠算发展历程,又体会了中国珠算的历史文化价值。”而在我感受中,以细节取胜的“天熠阁”,堪称一座国学馆,既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又有了抓眼球的文化表现形式。内设小茶馆,可让住客煮酒话桑麻,在品茗中感受生活的惬意。坐进书吧,研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也可磨墨提笔,在书写中释放内心的情感。这间民宿的主人曾打趣说:“算盘文化,也是让我们学会精打细算过好日子的文化。”

“江边小居”之“雅居乐”,一家完美的“江景民宿”。它建在河边。小河风景特别美,已经被一拨拨慕名而来打卡的游客誉为“小漓江”。这里的水如涌动的脉搏,在时窄时宽的河道间奔腾向前,开阔处,化作涓涓细流,轻抚每一块石头;湍急处,开出一朵朵水花,玉碎珠滚;低谷处,形成一眼眼深情的绿潭,回清倒影。而且,清澈的河水,四季不断,最适合游客下水尽情嬉戏,或者乘坐游船,体验“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诗意生活。正是看中了这环境优势,“雅居乐”的开办,自然有了源源不断的住客。清秋闲居,亦是另一种确幸。于是,诗人爽爽在这住了好几日,便感慨道:“以耳,聆听不同的鸟叫,树丛间的画眉黄鹂忽远忽近,与缓缓流动的山泉声遥相呼应。以鼻与口,迎接瑶山清雾的润泽、山间的草木香气……”

沙洲,不是世外,却是“桃源”。在这里,可让心灵回归乡野,让山居成为美好的日常、让前来休闲的旅人与自然对话。为此,沙洲民宿相伴的每一棵树,一株草,乃至一滴水,都在无声地表达沙洲的内涵与品味。

很多友人知道我来自汝城,便问上沙洲体验采摘水果的民宿要找哪一家。我跟友人推荐过“悠然居”。这家民宿老板早已跟附近的好几座果园主人约定好了,给“悠然居”住客提供采摘水果体验便利。在这里,三四月可采枇杷,七八月可摘柰李。人们从中还可以获得一种“悠然见南山”的心境。同时,这家民宿老板跟我说了另一个“卖点”:“‘悠然居’也特别适合家庭旅游,这里已经为喜欢自己动手做饭的游客备好了厨具,并可提供本地村人种的瓜菜。想吃瑶家土腊肉,我也能帮忙弄到。”

夜晚,在群山和星空的守护下安然入梦;清晨,在阳光的亲吻或鸟鸣的召唤中醒来,推窗看见山,满是动人的风景,美得像童话里的世界一般。这时,“好客来”民宿老板朱辉平又迎来了长沙一批客人——长沙医学院的师生。作为定位为精品民宿的“好客来”,受到很多游客的追捧。朱辉平已经陆续登陆美团、途家、携程等网站开通账号,游客通过网络订房,直接上门入住。仅一个月内,他的民宿已经四五次爆满。他信心足足地说:“沙洲,汝城的沙洲,也是中国的沙洲。它一定还会成为世界的沙洲!”

节会里的“沙洲方案”

“在沙洲,我们高高兴兴过了一个有‘中国年味’的春节!”

正月初一,我在村口的红军桥旁遇到了香港游客陈一凡。他带着太太和女儿慕名而来沙洲过大年,收获也是满满的。问他什么印象最深刻,他的女儿抢先答道:“这里的‘村晚’太精彩了!”陈一凡与太太相视一笑,也一块跟我点点头。看来他们早已有了共识。

沙洲村春节晚会,在开场歌舞《幸福中国一起走》中拉开帷幕。这场非常热闹、又颇见沙洲风情的晚会,以“幸福都是党给的”为主题,分为《总书记来了》《嘱托在心中》《从沙洲出发》三个篇章。一个个由当地村民以及志愿者们排练的节目登台表演,生动展现了一幅沙洲村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时代新画卷。他们用歌舞展现原生态瑶声瑶韵,把村民想说的、想唱的、想抒发的真实情感表达出来,自然会赢得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沙洲“村晚”,之所以受人欢迎,因为有一个特点:沙洲人演沙洲事。

张美英,今年已经67岁了。这个年龄让不少游客感到惊讶:您就是舞台上那个领舞演员?!其实,她还是村里舞蹈队的队长,不仅能跳,也能编能导。她和舞蹈队跳的长鼓舞、扇舞和伞舞,更是成了沙洲节会上的保留节目。有个京城记者问张美英:“张奶奶,你的舞怎么跳得这般好呢?”她脱口即答:“跳舞,不就是跳心情?”言下之意,她心情美美的,跳出来的舞也美美的。这才叫美美与共吧。京城记者当即跟我感叹:“一位村里老奶奶,竟然对舞蹈有了一种纯粹而又深刻的理解。我不敢说她是不是天赋,但一定是由心而发的表达。”前不久,我再次对张美英刮目相看,她竟然会演话剧,而且是跟派出所所长和警员一块合作演出。剧中的警察巡逻途中,出手帮助上街卖柰李的沙洲奶奶,生动有趣地演绎了一个警民鱼水情的故事。我跟张美英道贺:“好棒,演得很出色。”张美英说:“这节目又不是编的,它就是发生我们村里的事呀。这叫汇报演出!”张美英的见识,还真是不一般。前些日子,她欣然带着自己的队伍演到了城里大舞台。

沙洲的柰李节,也是一个热闹非凡的文化节。在柰李节的晚上,又推出了一台精彩纷呈的晚会。“李”待四方,沙洲有“李”,沙洲推“李”,三个篇章层层递进。同时,在演出中穿插了种植大户送“李”分享喜悦、特邀专家现场评“李”、柰李协会质保承诺、网红带货主播代表推“李”、客商代表销“李”等活动,还为“柰李王”获得者、优秀推“李”网红和电商进行了颁奖。外地客商与本地合作社现场签约,赢得满堂喝彩声。自从有了柰李节,沙洲的柰李有了更广阔的市场,也有了一股文化味。

如今,这里又有了沙洲晒秋节、布染艺术节。有村民还建议说,要办个彩虹节。

沙洲人的春节、端午、中秋和重阳等传统节日更是有了浓浓的地域和民族色彩。尝新节是瑶族庆祝丰收的节日。游客王芳说:“我第一次在瑶乡过尝新节。我被沙洲村民的热情感动了。他们邀请我们围坐一起共享瑶家美餐。”我已经看见,这些植根于历史文化厚土里的节会,一寸一芽长出来,从心里来,从感念里来,从期盼中来,从美好祝福里来,从向往里来,虔诚以敬,经久传承,也就有了陈酿纯粹的厚实味道。甚至,村委会每年会挑两个节日跟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分红”,每位长者可得240元。71岁的朱积旺拿到这笔钱时说:“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我们老人也享受到了它带来的红利。”

我蓦然明白了,在乡村振兴大舞台上,如何办出既昭示生活方式,又彰显文化取向的节会,“半条被子”发生地贡献了一个让农业有奔头、农村有看头、农民有甜头的“沙洲方案”。所以,每每来到沙洲,发现眼前的一切皆是我们“心之所向”。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王琼华

编辑:沈馨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cz.rednet.cn/content/646843/63/14317002.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郴州教育
  • 哲学里的郴州
  • 政务要闻
  • 县区(市)
  • 乡村振兴
  • 郴城说理
  • 文教卫
  • 精彩视频
  • 旅游
  • 尚德郴州
  • 全民阅读
  • 图片新闻
  • 要闻
  • 经济
  • 社会
  • 园区
  • 协会
  • 新闻H5
  • 综合专题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郴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