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永不褪色的金银寨—“711”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唐哲宁 何雨杏 郴州报道

“熊惠贞回忆,当时一下车,她就惊呆了。因为这里山高林密,荆棘丛生,瘴气弥漫。在这山窝里,她一干就是7个年头,直至1965年4月奉命与丈夫调离711......没隔几天,熊惠贞就在一间杉树皮搭成的棚子里摆了一张桌子,又赶紧备上一些感冒发烧、拉肚子和创伤药物,开始她的履职尽责。这一棚子便是711矿医院的前身。当时去采购药,一分钱得当两分钱花,甚至当三分钱花。回想往昔,她仍是一吁:‘那时真艰苦!’”这段节选于《籍贯711——中国核工业第一功勋铀矿的故事》一书。

_DSC8388.jpg

此书作者王琼华,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郴州市作家协会主席。为把711矿建设者们隐姓埋名的奋斗故事公之于众,自2019年起,他便踏上了探寻与回忆的旅程。

之所以将该书命名为“籍贯711”,是因为711矿人虽来自全国各地,出生年月不同,工作岗位各异,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籍贯”——“711”。在完成这一创作任务中,王琼华筛选了大量历史资料,力图在还原史实的基础上做到通俗易读,最终以讲故事的方式将这段伟大而隐秘的历史呈现给读者。

640.png

711矿创建于1958年,是中国最早发现、勘探、建设的大型铀矿。从1958年建设并投产,到2004年被实施政策性关闭,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顺利升空、第一艘核潜艇顺利下水做出了卓越贡献。

从发现到开采的几十年间,711矿为我国其他铀矿山输送各类人才超过3000人,是我国铀矿山的摇篮,被誉为“中国工业第一功勋铀矿”,它的背后有着无数“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动人故事。

随着去年作为第二届湖南旅发大会重点观摩项目,711矿迎来了华丽变身。让这座红墙黑瓦、保留着20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筑风格,一度的沉寂的功勋铀矿,带着它曾有的灵魂与精神,以711时光小镇的形象焕然一新出现在世人面前,一时成为网红打卡地。

王琼华认为,写出711矿建设者的故事,记录下这段隐秘的历史,这座随时光重获生机的小镇,才会真正拥有生命和灵魂,才能永远在人们心中扎下根,留下名。

_DSC8392.jpg

711矿如何被发现的?711矿人为何甘愿隐姓埋名于漫长的岁月?“七人先遣队”如何壮大到“千米大会战”的火热战斗场面?他们如何在食不果腹的年代,成功完成一次次历史性实验?关于711铀矿的故事,都将在书中详尽展开。

说到出版此书初衷时,王琼华在新书首发式现场深情讲述创编过程中几度哽咽,“除了我对711矿有一定了解外,还有件事深深触动了我。多年前,朋友父亲不幸去世,其父原为711老职工,朋友当时说‘父亲走了,带了一肚子故事走了,没人知道他曾经做过的事’。我听后心里不好受,这些711人,为中国作出了很多贡献,但走后就连一个字、一句话、一段影音都没能留下。我对711充满好奇,711到底是个什么地方,为什么从这里走出了众多英才,此后出书的念头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

_DSC8387.jpg

英雄的故事,始终闪耀着时代的光芒。英雄故事呼唤英雄作品,英雄作品滋养英雄人民。王琼华说,希望借此书出版发行之机,进一步讲好党的故事、革命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不断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把红色基因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唐哲宁 何雨杏

编辑:沈馨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cz.rednet.cn/content/646842/62/14216173.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郴州教育
  • 哲学里的郴州
  • 政务要闻
  • 县区(市)
  • 乡村振兴
  • 郴城说理
  • 文教卫
  • 精彩视频
  • 旅游
  • 尚德郴州
  • 全民阅读
  • 图片新闻
  • 要闻
  • 经济
  • 社会
  • 园区
  • 协会
  • 新闻H5
  • 综合专题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郴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