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 星期一 雨
棕子起源于洞庭湖一带的汨罗江畔,相传与纪念古代楚国诗人屈原投江有关,为端午节应景物之一。而在沙洲湘东南地区的农村,传说粽子是为炎帝神农氏而流传的。
炎帝在罗霄山脉西南端一带的山脉尝百草,误食断肠草命殇鹿原坡。传说在安仁的盘古仙山脚下误食断肠草,弟子们通过洣水河畔运送对岸的炎陵县鹿原镇救治。岂料运送洣水河畔时,被一徒弟暗算,炎帝肉身在洣水河畔漂流。炎陵和安仁两岸的当地村民为保护炎帝的遗体不被鱼吃而损坏,故将粽子作为鱼饵投放。于是,每年的端午那一天,炎陵鹿原镇与安仁羊脑乡一带的百姓,便以互相送粽子来作为对炎帝的纪念与祭祀。沙洲也是炎帝曾经教民农耕之处,本地人也是敬重先祖遗德,端午也有敬棕、扒龙舟的习俗。
沙洲灰水棕。
沙洲粽子的造型简易,分几种做法。一个以三角棕、牛角棕为主,一个以三角棕、包脚棕、锥顶棕为主。做法多以土法灰水制作,保持着传统的技法,形成独特的乡土美食。
沙洲灰水粽,讲究食物的本原。这里的“灰”不是小苏打,因食材由糯米稻草秆烧成的灰尘浸水,浸泡二十四小时净水,取水浸泡糯米,水中带灰而得名。这里浸泡的水,取之于井水,或者山泉,矿物质之丰富,绝对超乎想象。沙洲百姓做灰水粽,讲究一碗水一碗米,一起浸泡一个晚上。泡发后的糯米色泽微黄,沥干水后包粽子。由此可见,沙洲灰水粽的灰水是天然灰,有机灰。因此,这里的粽子有半月不坏的奇特防腐功效。尤其是这里的泉水泡粽,保证粽子四季香醇,晶莹透亮,入口软糯,味甜而具有箬叶的清香。每年端午,村子里的黄瓜、李子出产,此粽除拌糖吃外,还可搭配白糖刨黄瓜,脆糯香甜,形成奇特的风味。”
原料选用糯米,及糯米稻草灰尘浸泡而成的灰水,粽叶适量。用清水淘洗两遍糯米,将水滗出去;重新加入清水浸过糯米后倒掉,再加入灰水,翻拌均匀,将糯米浸泡一夜;泡好的糯米沥干水待用;粽叶洗净后放开水中煮5分钟,捞出待用;取两片粽叶叠好,做成一个三角漏斗状,注意尖部要紧闭,以防漏米;用勺子往漏斗中舀入糯米,用多余的叶子将糯米包起来,用棕树叶丝绑好;放入柴火灶上的木甑笼;加水放满锅中,盖上盖子;柴火熬煮一夜,次日清晨出炉;吃时可加糖,或者原味食用。
沙洲灰水粽自成一派味道,所谓的烹饪技巧,无非是采用天然的稻草秆烧成灰尘后浸泡的灰水。这里的人种植糯米,保证不施农药,不撒化肥。入口的糯米酿米酒,全部采用自然天成。所以,沙洲灰水粽形如玉,质晶莹,入口有糯米的清香,更有烟火人间的气息。端午插艾叶,挂菖蒲,喝雄黄酒,门前门后抛洒雄黄辟邪,驱魔。这个传统习俗在这里有双重意义,蕴含着一个地方的精神表达。饮食是乡土文化的灵魂,沙洲灰水棕既是楚文化的传承,也是湖湘文明的延续。
当端午水一涨,汝城耒水哗啦啦地流出来。这里的人祭奠屈子,除了粽子,还有龙舟赛。每年赛龙舟,汝城县内的江河流域。那种生生不息的文明之鼓,在湘南大地上响彻起来。
(作者:谭旭日 美食专栏作家)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谭旭日
编辑:沈馨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