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 见习记者 何晓露 通讯员 邓生祥 郴州报道
秋冬之交,姜香四溢,郴州市汝城县小黄姜喜迎丰收。在素有“小黄姜之乡”美誉的主产区汝城县马桥镇,葱郁姜地里,农户来回穿梭忙活采收,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络绎不绝,路边物流车辆排起长队……
汝城地处罗霄山脉南麓,土壤和气候条件适合种植小黄姜,传统种植历史逾百年。近年来,汝城县把发展生姜产业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建起生姜产业协会,坚持“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加强产业扶持、科技服务和培训指导等综合施策,不断推动产业扩面壮大,带动群众持续增收致富。
汝城小黄姜。
据统计,今年汝城全县种植生姜5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达到20亿元以上,形成了以马桥为中心、覆盖全县村组的产业格局。在11月9日汝城(第三届)生姜文化节现场签约仪式上,签约协议采购的小黄姜数量达到2万吨。今年汝城全县小黄姜已达成销售意向8万吨,产销两旺势头足。
科技赋能 助小黄姜稳产增收
在马桥镇冲头村20亩生姜基地里,当地村民看着壮硕的生姜连连称叹。“脱毒姜种所产的生姜就是不一样,外形招人喜,味道更香辣,抗病性也强。”基地负责人、郴州辰逸农业科技开发公司总经理袁军辉意气风发表示,“推广品种脱毒与绿色高效栽培技术正逢其时。”
多年来,因受长期无性繁殖培植影响,汝城小黄姜姜种体内病毒侵染积累、抗逆性下降,姜瘟和枯萎病成了常见病,相同地块只能隔年轮种,产业健康发展受到制约。
小黄姜脱毒种植基地内。
2021年,在马桥镇开展“引智回乡”行动的牵引下,作为马桥镇霞留村人的袁军辉回到家乡,投入400多万元,建成了占地30亩的小黄姜品种脱毒与绿色高效栽培中心。
在湖南农大、省老科协等专家学者指导帮扶下,如今袁华辉已成功培育了两代脱毒姜种,其中第一代通过大棚和露天两种方式连年种植,亩产量达5700多公斤,第二代姜种今年在冲头基地种植,相比传统种植亩均增产30%,而化肥药剂量却减少了40%。
“不仅如此,原先每亩需姜种500斤,现在用脱毒姜种只要50斤。只要土壤保持健康状况,也能连年种植了。”袁华辉说,现在过来咨询购买脱毒姜种的人越来越多,依托科学技术促民增收的前景一片光明。
截至目前,汝城县建设百亩绿色高产示范基地5个、小黄姜连作示范基地3个,示范推广苗期遮阴、微喷节水、增施有机肥等绿色高产技术;建设小黄姜组培脱毒繁育中心2000平方米,培育组培苗7万株,破解了多个小黄姜产业发展技术瓶颈,创新发展优势得到彰显。
冷链物流 打开大市场大门
“鲜姜及时进冷库,丰产丰收增底气。”通过租赁存贮将25万斤新鲜小黄姜送进冷库后,马桥镇梓洞村脱贫户宋双来擦了把汗,也松了一口气。
在汝城,小黄姜种得好、品质佳是基础,卖得好、价值高是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汝城小黄姜每年丰收上市时,正是全国生姜蜂拥上市之际,面对市场销售竞争压力,价格有所波动在所难免。
汝城小黄姜集散中心。
2021年,马桥镇引进汝城县鑫隆农业开发公司,通过实行“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运营模式,建成了小黄姜冷链集散中心。该中心冷库容积2.1万立方米,分设了冷链贮藏区、小黄姜清洗区、分级分选区、包装区,可储存小黄姜1.5万吨,年流转销售6万吨产品。
依托科学调温调湿贮存,不仅将冷链损耗率控制在5%左右,还可延长生姜物理保存期一年以上,为生姜错峰上市增进效益筑牢保障,切实提升了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小黄姜冷链集散中心内,打包好的小黄姜堆积如山,等待发往全国各地。
“去年小黄姜平均入库每公斤6元多,错峰上市销售价普遍超过10元,最多达到16元,经济效益显而易见。”冷链中心负责人朱万兵表示,采取集约收购、统一储藏、集中销售,还打通了采购商和姜农供需双方的商洽阻梗,解决了客商难买、农户难卖的双边问题,不断拓展扩宽了销售渠道。如今,汝城小黄姜不仅走俏长沙、郴州等省内城市,也销售到了广东广州、江西南昌、浙江杭州、重庆市等全国各地。
随着产业不断延链强链,生姜协会、营销公司、合作社形成联合体,多方主体抱团发展互利共赢。小黄姜产业在产供销各环节中,每年解决了当地劳动力2万余人次,也催发了生姜制品加工销售多元产业火热发展,群众产业劲头越来越足,小小黄姜撑起了乡村振兴“大产业”。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何晓露 邓生祥
编辑:胡用梅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