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沙洲日记|探寻沙洲

微信图片_20231016152749.jpg

10月15日 星期日 晴

去沙洲的路上,老天也下着细雨,车外蒙蒙一片。迷迷糊糊不知过了多久,睁眼一看,身旁云雾飘飘,远处山头若隐若现,我们的车恍若浮于白云之上,入了仙境一般。

郴州的朋友自豪地告诉我:我们正行驶在与矮寨大桥齐名的文明特大桥上。下桥拐个弯,沙洲几分钟就到了!我不觉有点疑惑,沙洲的交通竟有如此方便?下车一看,刚刚经过的那座特大桥,就高高地挂在村前山岗上,可谓近在咫尺呢!后来我才知道,这郴汝高速是2016年开通的,距沙洲最近的出入口仅3.5公里,可不只需要几分钟!而那座悬在半空、长近4里的文明特大桥,也就无意中成了沙洲的一道亮丽风景。很多人晚上还专门来看它,虽然看不清桥,也看不见车,却可见一束束灯光宛如一道道耀眼星芒,从村庄上空匀速滑过,那情调,那意境,简直美极了。

在此之前,交通一直是沙洲的瓶颈。由于四面环山,山岭陡峭,村民要走4小时山路,才能把地里的水果送到县城。直到2000年,这里才有了第一条通村水泥路。看来,郴汝高速的开通,扎扎实实帮了沙洲一把。

我们到达沙洲时,广场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除了小规模队伍,似乎刚到了好几所学校的师生,整整齐齐排着队。我们赶快抢在学生列队的时候,进了陈列馆。我是第一次来沙洲,虽然好几年前,它就火出了圈。不过,我也一直默默关注着沙洲,并经常在琢磨一个问题:沙洲何以变富,沙洲能否走远?是因沙洲为“半条被子”故事的发生地吗?似乎是,也不是。没有“半条被子”的故事,沙洲可能没有现在这样出名。可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经过地方万万千,类似这样的动人故事不知发生了多少,类似这样的红色资源也不知有多少,却并非每个地方都走出了贫困,并闻名遐迩!

是因习近平总书记讲了“半条被子”的故事,才让沙洲广为人知,顺势而起吗?似乎是,也不是。其实,早在1934年11月,“半条被子”的故事就在当地流传;1959年,汝城县还把它征集进了党史军史;1984年11月,《经济日报》记者罗开富的报道,更不知引起了多少国人关注;1991年腊月,邓颖超等老红军还特地托人为徐解秀老人送来了新棉被,只可惜晚了三天,老人去世了。由此可见,沙洲村早就名声在外。

是因沙洲是一个独特的瑶族古村落吗?沙洲的历史确实很久远,明代就存在了,古祠堂、古桥、古井、古庙、古巷道等元素也一应俱全,还有37栋保存完好、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筑,以及浓郁的瑶族风情。可类似这样的村落,在郴州就不知有多少!可它们走出来了吗?

毫无疑问,沙洲的今天,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其中必有一种,是最关键最重要的。它是什么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来到沙洲,开始了探寻之旅。

“地方要发展,就要留得住人,首先是留得住自己人。自己人都留不住,又怎能吸引外来人?作为我们沙洲,是个古村落,更需保护好古民居,鼓励村民们留在老屋生活。这样沙洲才会有人气,有活力,有特色。”说这话的,是位身材魁梧、相貌堂堂的精壮汉子,名叫谭诗华,郴州市派驻沙洲村第一书记,市财政局抽调来的干部,已在沙洲干了两年。大概因为我也当过财政干部和扶贫队长,与他又是本家,自然话题多多,一见面,我们就无拘无束打开了话匣子。

忆起前几个村落的窘状,我提醒说:“现在可没几个人愿意在老屋讨生活!”谭诗华也深有同感:“是的呢!以前讲安居才能乐业,现在倒过来了,乐业才能安居!在家有事做,还能挣钱养家,村民才可能留下来。”我说:“这可很不容易,不知你们为了把人留下来,想了些什么高招?”谭诗华谦逊地笑笑:“其实也没什么高招。我们前前后后做过的,正在做的,还想做的,概括起来,就是‘三个三’。”我不觉来了兴趣:“哪‘三个三’?”谭诗华便竖起指头,如数家珍,为我一一道来。

据谭诗华介绍,第一个叫“三子”,就是“种果子、摆摊子、开店子”。目前全村共发展黄金奈李、水晶梨等特产水果近500亩,建有售卖土特产的摊子135个,还有民宿、餐馆、特产、电商、文创等各类店子48家。我知道,沙洲现有142户人家,照此计算,差不多每家都有一个摊位,每户还有3亩多果园,加上其他收入,难怪2022年人均收入突破了1.9万元呢。

第二个叫“三色”,即“红色文化、绿色水果、古色瑶风”。沙洲希望通过采取场地出租、商标授权、入股分红等模式,发展壮大优势产业,把星罗棋布、底蕴深厚的红色遗迹,四季葱郁、瓜果飘香的果园菜园,古色古香、历久弥新的瑶族民居民俗等资源盘活,变为助民增收的“富矿”。

第三个叫“三新”,即“新能源、新瑶绣、新加工”。重点是引进新型产业,通过投资光伏发电、瑶绣展演、山泉水厂等,为致富创收再拓新路。沙洲目前已采取“飞地模式”,同汝城一家公司达成协议,在其车间建设光伏电站,每年卖电可收入15万元。前不久,谭诗华还带队去广东乳源,考察学习他们的瑶绣产业,希望补齐沙洲瑶族元素产业的短板。“总之我觉得,乡村要振兴,关键在产业。”说到最后,谭诗华扬起眉毛,挥动手臂,言语铿锵地告诉我。我不觉对他伸出大拇指,心里也说,然也。

以我的经验,谭诗华他们这“三个三”,确实抓住了根本,干到了点子上。这是沙洲真正走向成功的密码,某种意义上,也是我所探寻问题的答案。我一直认为,一个村落无论新旧,要想获得发展,就必须具备可以持续发展的产业支撑,能够形成强劲的内生动能,这样原住民才能活下去,还能活得好,村里才会有烟火气,否则一切努力都是白搭,一切梦想都是空谈。

想到沿途见闻和隐隐担忧,我又冒出了一个新问题:古村不能进车,不能淋浴,还是老式厕所,其实不太适宜居住,村民变富后,定是要改善住房的,沙洲允许大拆大建吗?谭诗华斩钉截铁地说:“大拆大建可不行!正是考虑到村民们愿望强烈,我们已启动‘幸福家园’项目,统一规划建设48栋瑶族风格新民居,第一批今年就可搬进去。”到时候村民不但可以住新房,还可利用住宅墙体与中部消防通道空隙,在两侧布置特色小摊位,形成一条U形民俗商业街,增强发展后劲。村上也早就明确要求,搬出去的村民要把老宅腾给集体,统一开发经营管理。我表示赞同说:这倒是个一举多得的好办法。

时间在悄悄过去。抬眼看天,雨已停了。听了谭诗华的介绍,看看眼前的沙洲,我的心情也似乎晴朗了许多。

听说“半条被子”的旧址门前,有条小巷道,现在是“巾帼创业一条街”,摆摊设点的多是回村创业的沙洲人,我决定前去看看。

那巷道并不宽,地面用大小砾石铺就,走起来也不平,却好生热闹,抬眼望去全是小摊。大家似乎从家里拿出板凳,在门口搭上案板,就开张营业了。摊主还真多是女性,有人来,便立身相迎,笑容可掬。

在一位斜挎腰包、麻利精干的中年大姐摊前,我特地停了一下。她左侧案板上有几把筲箕,满满盛着干笋干豆角;右侧案板上是几个塑料袋,鼓鼓装着黑豆落花生;面前的四个提篮里,分别是红红的鲜桃、紫紫的葡萄、青青的黄瓜,还有乌乌的奈李,算得上五彩缤纷了。看样子,她卖的都是自家出产,真是在家门口就把钱给挣了。

我笑着征询她的意见:可以给你照张相吗?

她满面笑容地对我说:可以呀!并马上竖起右手大拇指,摆了个大大点赞的pose。

等我按下快门,她才问:“您想要点什么不?”

我有点不好意思地告诉她,先看看再说。

其实我并不想买东西,我可不想大老远地去当农产品的搬运工。可是,在一位大妈的摊位前,我改变了主意。

大妈坐在一个巷子口的墙角,白发飘飘,青筋毕爆,满口无牙,开口说话,嘴巴便一瘪一瘪。不过看她精致的五官和矍铄的样子,年轻时定是一位大美女。她的面前,错落摆放着几只不同材质、不同样式的篮子,分别装着梨子、李子、杨梅什么的。一根黑色的拐杖,斜靠在身后墙上。

谭诗华低声告诉我,她叫徐良凤,今年88岁,是沙洲村善良贤惠妇女的代表,本来儿孙都大了,也不愁吃穿,可以在家安享晚年,偏要跑出来摆摊卖水果,说要自食其力。

我听了不禁肃然起敬:这该是多好的人啦!有这样的村民,真是沙洲的福气,沙洲的明天又何愁不好?

这是不是沙洲走向成功的第二重密码呢?

看着眼前的徐大妈,我不觉想起了母亲,虽然96岁了,也依然闲不住,每天都在收收种种,忙前忙后。母亲她们这代人,一辈子都在辛勤劳动,生怕吃了一口闲饭,生怕变成儿女负担。

像她们这样的耄耋老人,都不肯停下蹒跚向前的脚步,我们哪有理由不去奋力爬坡过坎呢?

但她们毕竟都已老迈,真希望儿女们都有能力守护在旁,而不是为了生计东奔西走,让她们独守老屋。

微信图片_20231016152755.jpg

作者同徐大妈的合影。

我决定到徐大妈销售点买了几斤水果,准备装袋时大妈又顺手抓起一把丢了进去。原来三斤李子竟然有这么大一包!

刚好一位友朋路过,便拍下了我向徐大妈买李子的镜头,为我的沙洲之行留下了一张最珍贵的照片。

(作者:湖南轨道交通控股集团 谭学亮)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谭学亮

编辑:何晓露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cz.rednet.cn/content/646754/50/13163655.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政务要闻
  • 县区(市)
  • 乡村振兴
  • 郴城说理
  • 文教卫
  • 精彩视频
  • 旅游
  • 尚德郴州
  • 全民阅读
  • 图片新闻
  • 要闻
  • 经济
  • 社会
  • 园区
  • 协会
  • 新闻H5
  • 综合专题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郴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