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东县三台山公园文峰塔 桂东县委宣传部供图。
文/王冬媛
沤江俯瞰清如镜,桂岭斜环翠作屏,这是位于桂东县沤江镇的三台山公园文峰塔的视角。
桂东学生的写景作文往往都从文峰塔开始。学生时代的我,常常登上塔身,饱览叶染千层绿、花开万点红的山间美景,俯视沤江河畔浣洗忙、晨露深巷卖南瓜的山下烟火。喜欢咬着笔头遐想连篇:有谁也曾这样久坐塔窗前?他们看到的风景是不是一样?
文峰塔始建于明代,塔身七层八面,门楣嵌碑刻有:“秀峙南离”大字。和全国许许多多的文峰塔一样,它的名字寓意着当地人才辈出。塔旁原有一所濂溪书院,为纪念曾在桂东讲学的濂溪先生周敦颐所建,书院后搬迁至山下县城为县立中学,再后发展为桂东县第一中学。唯有文峰塔,数百年间孤寂屹立三台山顶峰,见证着山上草木枯荣,更见证着山下变迁繁华。
桂东县三台山公园 桂东县委宣传部供图。
1921年,两位桂东少年先后登塔静坐,他们久久凝视着山下小城一眼可见的黑瓦泥墙的家,在心中默默与家人亲友告别。擦干眼泪后,他们毅然背上行囊,踏上了外出求学和追寻理想之路,其中,15岁的少年叫胡云翼,他希望对古典文学有更多研究,把观点能传递给更多人;17岁的少年叫陈奇,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力量,改变穷苦百姓的生活面貌。
离开家乡的胡云翼先后求学于长沙岳云中学、武昌高等师范大学,师从刘范猷、郁达夫、胡适等名家大师,他走进新文化运动,走进书局当编辑,走上讲台当老师,更走进抗日战场当战士。“废垒空寻玉镜台,蛮夷滑夏信堪哀。此身宁作北邙土,不教屐儿踏地来”,1938年,文弱书生毅然辞去上海暨南大学教职,肩扛钢枪走进战地,任职浙江绍兴专署战地政工队副总队长,创刊物发传单宣传抗日统一战线,率领妇女营夜袭日军,指挥含山反扫荡战,遇险海盐西塘桥,九死一生。
胡云翼一生笔耕不辍,著书立说,编书62部,于是有了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的《中国文学史》《中国词史大纲》等书,有了被评为“中国优秀畅销书”的《宋词选》《唐宋词一百首》等,成为影响一代人的诗词学宗师。1965年1月,胡云翼因病逝世于上海,享年59岁。
1921年,少年陈奇来到衡阳,求学于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他加入中国共产党,被推选为湖南学联领导,发动学生运动声援上海人民对“五卅”惨案的反抗斗争,后回家乡桂东领导工农运动。1927年,他以湖南省委特派员身份组织农民自卫军,参加毛泽东同志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次年留任为桂东县第一任县委书记。
为开辟湘赣革命根据地,陈奇率部转战于东边山、赤水仙一带的崇山峻岭之中,桂东流传至今的红色歌谣“朱德毛泽东,陈奇打先锋。来无影,去无踪,红军真神通”描述的正是陈奇率兵配合朱毛部队的英勇善战。他写给父母的家书“革命的道路可以断然走通”“一旦革命成功,双亲和村邻群众,定是永世幸福的”无不彰显了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一位少年英雄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只可惜,英勇驰骋沙场的陈奇未能等到革命成功“永世幸福”的那一天。1932年3月,陈奇英勇牺牲,时年28岁。
一位匕首投枪的文学大家,一位碧血成歌的少年英烈,两位先生同饮沤江水,共登文峰塔,身上流淌着桂东人民赤诚执着的血液。宝塔曾目送他们远行家乡,更见证了他们实现的梦想。
桂东县城夜景 桂东县委宣传部供图。
时光流逝,先生虽离去,桂东不相忘。三台山下的一所中学曾名为“云翼学校”,胡云翼的塑像静静立在濂溪书院旧址的“云翼”林中,与文峰塔为伴,聆听着书声琅琅和松涛阵阵。云翼中学旁通往陈奇故居——沤江镇光明村的县城主干道,被命名为“陈奇路”,每天,一批批读书少年和桂东乡邻奔走在陈奇路上,用脚步追逐着梦想,用双手缔造着“永世幸福”的生活。
而今,文峰塔所在的三台山公园获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桂东县入选为“中国最佳生态旅游示范县”“中国深呼吸小城100佳”“美丽中国国土气候旅居名片”“中国最佳消夏避暑旅游名县”,并连续4年入选中国最美县域榜单,连续22年被评定为湖南省“平安县”。万千游客纷至沓来,徜徉在精致秀美的山间小城,感受着古朴厚重的文化底蕴,沉醉于夜不闭户的淳朴民风,在这“永世幸福”的世外桃源流连忘返......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王冬媛
编辑:肖雅之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