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修小补”的城市温度︱两个人的坚守

编者按:“磨剪子嘞~戗菜刀~”将时光的指针往前拨十几年,这样的吆喝时不时会在街头巷尾响起,如今已逐渐成为记忆里的声音。

“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近期,在两会中,商务部发言人再次提到关于小修小补的这一民生需求。一时间,“小修小补”这个具有浓郁烟火气的词,成为热议话题,引人关注与思考。

随着社会的日新月异与蓬勃发展,郴州的"小修小补"手艺人也在时代的更新送代中隐入城市深处,磨刀、修锁、补锅、补衣……他们或出于生计,或出于兴趣爱好,或只是一种习惯,在城市一隅坐守尘埃,用双手铸就匠心。

图一.jpg

老朱与他的“百宝箱”。

红网时刻新闻 实习生 何晓露 王婉霖 郴州报道

一辆自制的方形小铁车孤独地伫立在路口,对面是六角坝菜市场,车身上的锈迹与擦痕是岁月刻下的印记,上面印满“补鞋”“修锁”“修伞”的标签,它的用途一目了然。这是老朱的用来吃饭的“百宝箱”。

方寸大的铁皮车里,制钥匙机、鞋锥子、小钉、锉刀、鞋底子等工具一应俱全,摆放看似杂乱却有自己的章法。每日早上7点,只要稍作整理,支起一个大棚伞,老朱摊位的生意便可立马开张。

仅仅依靠这个大棚伞的庇护,老朱与他的妻子潘大婶在摊位度过了三十载风雨晴雪。

一位奶奶步履蹒跚但目的明确,径直往老朱的方向走来,她的手上还提着一只用红色塑料袋装着黑色皮鞋。见此老朱立马起身,笑脸相迎,接过了老奶奶递来的袋子。“鞋底好像脱胶了,你帮我看一下,我待会过来拿。”放下东西后老人转身走向了对面的菜场。

修鞋中.jpg

正在修补鞋子的老朱。

老朱拿到鞋子,片刻端详后,便开始大展身手。先将锉刀磨利,然后娴熟地将鞋沿划开,拿起锥子戳穿鞋底,勾起线绕着鞋子缝,边缝边将线压进鞋里,这一步需要不小的力气。最后用胶将其凝固,防止渗水。一系列动作行如流水,一气呵成,这些步骤早已在老朱身上形成了肌肉记忆。

买完菜后的老人返回来取鞋,老朱将鞋子擦干净后递给她检查,老人拿着鞋子看了几眼便露出满意的笑容将鞋带走。

老朱与他的妻子潘大婶皆是外地人,一个来自娄底,一个来自宁乡,因缘分在郴州相识相知再到最后的相守,而后二人便在郴州扎了根。

图三.jpg

满满当当的工作台。

起初,老朱的修补摊位是流动形式。他将满满当当的工具挑在肩膀上,游走于大街小巷,手里拿着一块铁板叮叮当当敲,一边走,一边喊着“修锁~修鞋咯~”,哪里叫住老朱,就在哪里停下。因为走街串巷的模式并未给老朱带来较为稳定的客量,思虑再三及机缘巧合下老朱与妻子便支起小摊,不知不觉便在路口坚守了30年。

修补摊位的收入并不可观,但无论风吹雨打,老朱和他的小车都会守在那里。“这么多年了,不想换地方咯,怕那天老客户上门找不到我。”老朱靠在大棚伞的支杆上注视着路口来来往往的车辆与人流,思绪万千。

制钥匙.jpg

制作钥匙。

为了增加生意,老朱的业务范围越来越广泛,从最初的鞋底注线、磨损修复,延伸到修伞,做钥匙,去年还配置了一辆摩托车开展上门开锁换锁的业务,样样都是手上的功夫。依靠着吃苦耐劳的毅力与脚踏实地的工作,老朱也已在郴州买下了属于自己的房子。

万盏灯起时,老朱和潘大婶收拾好摊位,共同回到专为自己留灯的住处。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何晓露 王婉霖

编辑:胡用梅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cz.rednet.cn/content/646748/55/12549606.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政务要闻
  • 县区(市)
  • 乡村振兴
  • 郴城说理
  • 文教卫
  • 精彩视频
  • 旅游
  • 尚德郴州
  • 全民阅读
  • 图片新闻
  • 要闻
  • 经济
  • 社会
  • 园区
  • 协会
  • 新闻H5
  • 综合专题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郴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