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沙洲日记|沙洲村边,有个水源头

3月20日 星期一 阴

沙洲村附近,有个水源头村。美丽村庄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想去看。正好接到该组组长罗光志的电话,“今天乡长要来我村检查工程建设情况,是否有时间来看看?”我欣然应允。

早春三月,气温还比较低,但阳光明媚。稻田和菜地的油菜花白菜花正盛开,金灿灿一片。农民在地里浇菜。田野里,嫩嫩的兔耳菜、灰灰菜露出了头,寸余高。远望去,鹅黄嫩绿,大地明显有了生机。村头一株百年玉兰正开出满树白花,旁边修竹扶疏,仿佛一幅国画。

水源头村位置特别。位于文明垌的边缘,背倚雪岗寨,一条侧垅呈s形伸进去,比较隐蔽。这里又是泥岩到石灰岩的过渡带。从石灰岩洞中冒出一股清亮的泉水,出水量很大,所以叫水源头。这股水源,过去可浇灌一垅上百亩水田。村子建在一个山坡上,不占稻田。房子依次增高,后房前坪几与前房顶齐,有七八层,极像布达拉宫造型。这里属于沙洲红色旅游区九村一库规划范围。

村前,还有一条古兴宁到乐昌的商道经过,青石板经岁月磨砺,油光水滑。背靠大山而离中心城区又近,这样的地理位置便于前出和防守。上世纪40年代,湘南支队耿俊猛大队选中这个村作为根据地,长期在这带活动。村前的山梁上,发生过激烈的战斗,是个古战场。

我去年春曾到该村调研过一次。那天下雨,没看细,走访也不够深入,好几个地方没走到。今天晴好,正好全面深入走访一次。

一进村,就听到挖机轰鸣,长长的机械臂轻易推倒一栋残破的泥坯子屋。扬尘过后,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腥味。朝门边几栋烂厕所已推平,立显开阔靓丽。另一工地上,农民正把推倒的木料砖瓦码堆,有的在清理烂砖,装车,清运。废泥砖是极好的农家肥。

这个村全是罗姓居民。明代中叶万历年间,先祖从司背塆分出,到这里开村,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但有保存价值的古建不多。最多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泥坯子房,呈黄色。新世纪建的,多是钢筋水泥房,红色。有的镶了白瓷砖,有的盖了彩瓦,显得色彩斑斓。最有特色的,就是青石砾石砌的护坡,原石垒砌,没勾缝,层层叠叠,很有气势。现有农舍一百多栋,村民三百余口。近年,差不多有一半人家在本镇及外地买了房,搬出去住了。

水源头的经济主要是水果种植。另靠年轻人打工收入,有八十余人在外,每家都有好几个。在家的,多是老人,带儿孙,送读书,兼做点小工。粮食种植面积不大,仅供自己吃。养殖也基本停止。

随着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农村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变。水源头村人畜饮水已全部用自来水。水龙头一拧,清水哗啦啦出。挑水这项繁重劳务已轻松化解。水桶水缸水瓢都是多余家具了。燃料也不再烧柴火,全用电和煤气。山也绿了,到处绿荫匝道。农户不再散养猪,全乡有五六个年出栏几百头的猪场。原猪栏成了空房。连养鸡也实行工厂化。本乡有年产鸡几十万羽的大型鸡场,台资企业。稻田实现机耕机收,牛也不养了。犁耙牛轭等都成了文物,三轮摩托车代替了农民的扁担。就在村里附近的小镇里,已有好几家代工厂,都是利用农家院开办的电子或玩具加工企业,每家都有十几人几十人上班。水源头村就有好几个年轻人在那做事。

水源头,已不再是个生产单位,更像生活基地。除搬到城镇住的,留在村里的也翻盖了新房。新房都靠路边,方便小车、摩托车进出停放。

村庄已通路通水电,现在又开始亮化美化。巷道整治,雨污分流,把废弃甚至倒塌破烂不堪的旧房厕所猪栏等全拆除。下步,还要点亮乡村,还要花草绿化。除政府专项资金,其它主要农户自筹。水源头村办法,每家摊一点,发动在外发展的新生代企业家捐助大头。

我来的时候,乡长早已和驻村工作队及乡驻村干部、技术人员等在一起商量工作。我不便打扰,独自采访农户。一会,乡长又要赶去黄土村,罗光志便带着我在村巷里转悠。

罗光志是高考最后一批包分配的中专生。分在商业部门,后下岗,买断了工龄,现在文明镇里办事业,被村民选为组长,算乡贤,是个有文化、有情怀、有修养的新生代,群众口碑较好。其祖上也曾是村里的大户人家。

他一路走一路谈目前工作的难处。主要是碍于利益,思想难统一。一件好事,都要费好多心事,还往往听闲话。改造任务重,资金缺口大。我曾两度任市工作队长,对农村工作难处深有体会。当然,他也只是发发牢骚而已,工作仍在按部就班有条不紊进行。他谈到总体规划,以及环境美化与生产发展同步进行的思路,我很认可。利用该村水好且近市镇优势,把门口稻田改成高标准农田,实行稻鱼、荷鱼共养,把村庄打造成吸引城镇人周末采果休闲钓鱼农家乐的基地。我似乎看到了人潮拥挤车水马龙的景象。

水源头村对面山梁,也就是古战场一带,是一片保护得很好的上百亩的水源林。古木参天,阴森蔽日。林间,已修成一米余宽几里长的休闲步道。我特意要罗光志带我过去走走。从这里看水源头村,布达拉宫的模样更直观。

参观回来,我对新农村建设的前景更乐观了。这些年,国家已快速跟欧美日韩接轨,与亚非拉拉开距离。到新中国成立百年,全面现代化目标定会实现。完全没必要为农村衰败伤感,过去大而不强的农村,正为小而精致的美丽新乡村所代替。工业化反哺农业,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作者:郴州市社科联 吴从惠)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吴从惠

编辑:胡用梅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cz.rednet.cn/content/646747/65/12468132.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政务要闻
  • 县区(市)
  • 乡村振兴
  • 郴城说理
  • 文教卫
  • 精彩视频
  • 旅游
  • 尚德郴州
  • 全民阅读
  • 图片新闻
  • 要闻
  • 经济
  • 社会
  • 园区
  • 协会
  • 新闻H5
  • 综合专题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郴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