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化康养 璀璨汝城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李小明 郴州报道

人类的需求,除了物质就是精神;人类对物质的需求具有有限性,而对精神的需求却具有无限性。人们的旅游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精神的需要。到湖南汝城旅游,既可以尝到这里千年传承的美食,浸泡独有的温泉,享受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优良空气等,更可以感受这里特殊的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红色文化的交融。汝城是“千年古县”,文化底蕴深厚。全县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22个点,101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中华始祖神农在此制耒耜、创农耕,理学鼻祖周敦颐在此写下《太极图说》和《爱莲说》等千古名篇。汝城是“半条被子”的发生地,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留下光辉足迹。汝城有湖南廉政第一坊绣衣坊,湖南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濂溪书院,蕴藏着“忠孝廉节”家风文化的古祠堂700多座,被称为“中国古祠堂之乡”。民间健康养生文化灿烂多彩。汝城有着神奇的历史文化遗产,如“三月三”“七夕节”“故事会”等民俗文化节,“汝城香火龙”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使汝城人心存敬畏,民风淳朴,团结友善,这也十分有利于发展康养产业。

汝城是红色革命老区,是湘南起义策源地、“朱范”谈判合作地、红军长征突破第二道封锁线所在地,“半条被子”“一张借据”“一张布告”“同志们,跟我上”等红色故事广为流传;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留下光辉足迹,养育了朱良才、李涛两位开国上将及宋裕和等开国功臣。湘南起义旧址群汝城会议旧址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目前,沙洲村已经成为第三批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第六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妇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民国防教育基地、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第一批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备案的干部党性教育基地。以沙洲村为依托,整合汝城县域红色资源,打造党内主题学习教育基地是时代赋予汝城县的历史使命。

汝城是中国农耕文化发祥地之一,是千年古县、理学名城、中国古祠堂之乡,理学鼻祖周敦颐在此写下千古名篇《爱莲说》,汝城县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手工艺、传统音乐、传统戏曲、传统节庆等多个方面。宋元之前,汝城本土居民稀少,至明清,江西、福建等籍居民大量迁入,且逐渐成为汉民族的主体,客家文化随之渗透、影响着汝城土居文化,加之散居于域内各处的瑶、畲、苗、侗等少数民族长时间守持他们的传统,让汝城的风俗遗存总给人似曾相识却又耳目一新的殊异与神秘。

香火璜龙_副本.jpg

汝城香火龙。

汝城香火龙。相传在唐高宗弘道年间,汝城洪水泛滥,民不聊生,老百姓急中生智,萌发“以火龙降伏水患”的奇思妙想,于是用稻草扎制12条草龙,对着滔滔江水将其烧化,居然将洪水降伏了。从此,扎制、游舞香火龙以祈求降伏水患便逐渐成为汝城各地的风俗,并于每年的元宵期间举行隆重的舞龙盛会。汝城香火龙制作精良,造型美观,寓意深刻,且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展示活动场面壮观,集音乐、舞蹈、礼仪及各种民俗文化于一身,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独具特色。2008年汝城香火龙被国务院授予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鸿门梁朱孝荣_副本.jpg

汝城古祠堂鸿门梁雕刻技艺。朱孝荣摄。

传统宗祠营造技艺。汝城保有明清风格古祠堂700多处,规模大、结构美、功用广,传承近八百年的“忠孝廉节”古祠堂文化及其背后蕴含的宗族文化有着极高的研究、观赏、旅游价值。汝城传统宗祠营造技艺始于宋元、盛于明清。汝城传统宗祠营造技艺延续至今已有590多年历史,是一种传统建筑样式的经营建造技术,主要是对祠堂、朝门等集婚丧嫁娶、节日议事功能于一身的传统宗祠类建筑的维修和新建。传统宗祠营造技艺汇集建筑、木雕、石雕、漆工、书画等多种技艺为一体,制作工艺考究,程序步骤繁多,整体流程包括选址、设计、建造、装饰四个主要程序。每个主要程序均有不同程度的讲究,传统宗祠选址一般是在各家族居住的地方和原祠堂的位置,遵守民间风水观念;根据各家族的具体情况,合理设计祠堂布局,长、宽、高等尺寸均需符合金天、黄道的原则;建造程序又分为备料、放样、奠基、上柱、上栋梁、盖瓦六个步骤,要求砖木工相互配合,尤其是工艺繁复的多层镂雕鸿门梁,是体现建筑层次和工艺水平的重要构件;装饰部分则从墙体、地板、木雕、油漆到请神、挂匾,直至最终落成。2021年,申报为第五批省级非遗保护名录。

汝城装故事 (2)_副本.jpg

汝城装故事。

装故事。“装故事”是汝城县春节期间又一项民间游艺活动。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流传于县城周边的津江、厚坊、西垣等地,尤以县城南边的津江村最盛。“装故事”主要是依据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戏剧故事和现实生活中的经典场面、感人事迹,采用戏剧表现手法,由行家挑出合适的少年儿童,经过化妆及肢体造型等程序塑造角色、展示场景,然后将其固定在事先备好的台架上,由青壮年劳力高高抬起,沿街巷游走让观众欣赏。一台故事一台戏,争奇斗艳,异彩纷呈。

旱塘茶叶基地1_副本.jpg

旱塘茶叶基地1_副本.jpg

汝城硒山茶。

汝城硒山茶制作技艺。硒山茶原名“西山茶”,历史悠久,在民国《汝城县志》中就有记载。该茶生长在海拔850米左右,年平均气温16℃左右,云雾缭绕的山土里,是一种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旱塘硒山茶外形弯曲,色津翠绿,干香扑鼻,具有熟板栗、兰花香;饮后甘甜爽口,生津止渴,提神醒脑,回味无穷。它是采用芽头、一芽一叶初展、一芽一叶全展、一芽二叶全展和不等嫩叶为原料,经十一道加工程序精制而成,香高持久,汤色明亮。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市级非遗保护目录。

抖糍_副本.jpg

大禾米糍制作技艺。

大禾米糍制作技艺。大禾米糍制作起源于唐,兴盛于明,属客家特色点心,早在明朝正德年间就被列为贡品。流传于汝城县热水镇、集益乡等乡镇。大禾米糍的生产原料是本地产的大禾米、槐花与栀子、碱灰水等。经过制碱灰水。天然色素、浸大禾米、蒸大禾米、上色、再蒸饭、抖糍、成型7道工序。做好的大禾米糍色味鲜,通常用碱灰水浸没,藏于缸中,可留至第二年夏天。大禾米糍制作所需的碱水,色素都是从植物中提取,没有添加任何人工添加剂,是纯天然无公害的绿色食品。2018年,申报为第五批市级非遗保护目录。

唱山歌(2)_副本.jpg

唱山歌。

瑶民歌舞。歌舞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祭祀性歌舞,一般在盘王节、封鸟节、清明节时演唱。表演形式为师公领唱,群众参与表演;二是婚丧喜庆类歌舞,表演形式为宾主对唱,互问互答;三是青年男女娱乐性歌舞,有山歌、情歌对唱、合唱,主要节目有盘王舞、春牛舞、长鼓舞等。

瑶族服饰_副本.jpg

瑶族服饰。

瑶民服饰。瑶民衣服多为青色棉布面料,佩银饰。服饰男简女繁,男性穿对裎衬衫,白头布裤,大裤管。女性头梳高盘鬈,插银(铜)簪,戴银(玉石)耳环。身穿镶有图案的大襟布衫,五彩艳丽。女性不缠裹脚,穿绣有传统图案花纹的鸟嘴鞋。南边乡流行的童谣,对此有生动的描绘:“延寿婢,延寿款,裹头帕,梳高鬈。翘脑鞋,钉钩钏,秤钩耳环齐肩板。红膝护,短裤管,系条通带搭下搭。”

汝城山歌_副本.jpg

汝城山歌。

汝城山歌。人们在高山峻岭之中进行生产劳动,或是走亲访友进入荒山野水之中,倾吐心曲的一种原生态歌唱活动。内容大多是歌唱劳动,歌唱生活,追求爱情,追求幸福,表达出欣喜、希翼、忽愤、调侃、戏谌的情绪,其中尤以颂扬和追求爱情的内容最多。汝城山歌没有曲谱词谱,只是口传心授,边听边记边唱,曲调的风格受当地山川江河的熏陶和民风民俗的左右。现存的两千多首汝城山歌旋律优美,格调高雅,内容健康,特色突出。

汝城是理学名城,周敦颐于1050~1054年在桂阳县(今汝城)任县令,他经过多年探索,逐渐形成了理学思想体系,在汝城的众多自然和人文景观中都留下了丰富而深刻的理学印记。

汝城理学与《太极图说》。理学是一门哲学,濂溪理学的哲学思辨观点,最重要的都体现在《太极图说》中,其所倡导的理学社会规范,具有有理、有据、有形的根,使理学学说成为千百年来普遍信服、认同的理论。汝城城西五里,山间盆地中有一村名朱家湾,耒水河在此蜿蜒如S形曲贯村子,周敦颐以水分土,立见阴阳两半。S型的南边地势较高,为阳;S型的北边地势较低,为阴。一幅天然太极图跃然眼前。他辨机悟道,孕育出《太极图说》,成就了阐释天、地、人的哲学鸿篇,萌生了理学架构,以此为引信,点燃了理学之火。如今到此参观者日众,无不为大自然的造化叹奇。

汝城濂溪书院。濂溪书院始建于南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为纪念理学鼻祖周敦颐而建。濂溪书院为仿宋四合院式建筑,建筑面积为1618平方米,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楼院回廊相通。书院前临秀溪,后倚青山,放眼望去,亭台内外遍植古树名木,枝繁叶茂,自然溶于苍翠的山色,给书院增添了一份清幽静谧之感。书院内由“官印台、希濂堂、周敦颐生平陈列展厅、周子著述展室、世说周敦颐展室、理学源流展室、周敦颐对汝城的人文影响展厅、廉文化展厅、历史沿革展厅”等构成,直观而系统地展现了周敦颐的人格魅力、为政风范、学术成果。

发展康养事业,建设健康汝城。汝城将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吸引投资者和游客。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李小明

编辑:何雨杏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cz.rednet.cn/content/646743/57/13046498.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政务要闻
  • 县区(市)
  • 乡村振兴
  • 郴城说理
  • 文教卫
  • 精彩视频
  • 旅游
  • 尚德郴州
  • 全民阅读
  • 图片新闻
  • 要闻
  • 经济
  • 社会
  • 园区
  • 协会
  • 新闻H5
  • 综合专题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郴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