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 资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震寰 曹裴媛 曹精元 郴州报道
曾中生是共和国36位军事家之一,是我党我军游击战、运动战理论创始人之一,他的弟弟曾希圣则是我军情报破译工作的创始人,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先驱。这两位革命路上的传奇兄弟为了革命事业前赴后继,奋斗终生,为中国革命写下了光辉的一笔。今天,让我们走进州门司镇春牛村,追寻他们的童年和少年足迹,感受“兄弟才子”到“革命战友”的传奇人生。
州门司镇春牛村,四面环山,远远望去,村前的峰峦象一头巨形的牛,永乐江犹如一根碧绿的绳带,从村子一旁穿过,青山、碧水、田园、民居构成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曾中生和曾希圣两兄弟就出生在这里,曾中生原名曾钟圣,祖父曾道钊为他取名,希望他能宗师孔圣人,读好圣贤书,日后学业有成,光宗耀祖。“曾中生、曾希圣两兄弟,就跟着曾道钊上私塾,曾道钊就教他们很多那个时候的一些书籍,让他们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而且他的祖父还教他怎么为人,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做一个正直的人。”市老年大学校长李宙南说。
从小,曾道钊就给兄弟俩讲《三国演义》《水浒传》、岳飞的故事,这些英雄豪杰的形象,在潜移默化中就走进了兄弟俩幼小的心灵中。曾道钊还会在讲故事的时候,穿插一些官府腐败、民众揭竿反抗的内容,兄弟俩对祖父所讲的故事,似懂非懂,但他们十分仰慕李广、岳飞、林则徐这样的英雄豪杰。“他的祖父还看得很远,他说我这两个孙子将来要想光宗耀祖,成为有用之人,不但要学到知识,身体也要强壮。因此曾中生10多岁,就专门请了本地一个武艺非常高强的人,教他们兄弟习武。”市老年大学校长李宙南说。
曾中生、曾希圣兄弟俩头脑灵活,练武也像习文一样,刻苦用功。尤其是曾中生坚持早上练武功,白日里抽出干活儿的间隙,从兜里掏出书来读,晚上就着桐油灯练习射击、练字背诗。“吾要学岳飞,精忠报国,就须能文能武。”这句话也成为了曾中生最坚定的理想抱负。“他们两兄弟一起,一个人咬一箩(盛了谷子)的谷箩,在村里面一个祠堂的天井,围绕这个天井打圈,看谁打的多一些,村里的人是赞叹不已。”市老年大学校长李宙南说。
村里的生活格外安逸,而曾中生、曾希圣两兄弟却始终不忘自己的理想抱负。有一次,曾中生在山上砍柴,脑子里还在背诵《诗经》中的“硕鼠”篇,一不留神,把手指砍了一道深深的口子,鲜血直涌,他赶忙嚼了把桎木树嫩叶包在伤口上,待血止了,他又继续砍柴背书。
市老年大学校长李宙南说:“哥哥曾中生懂事懂得比较早,可能受他祖父的影响,弟弟曾希圣小时候开始还是有点调皮。比如说有一次,他的祖父要曾希圣写10页纸的毛笔字,他就偷懒不写,那结果他睡着了,他的哥哥曾中生把他从睡梦中,都把他拉起来要他必须完成。最终硬是叫他洗了冷水脸,清醒了之后,硬是写完了之后才睡觉。从此之后,曾希圣再不敢过分的调皮了。”
1913年,兄弟俩一起考取了县城的汉宁高小,就读期间,他们在这里接触到了大量的白话课本。随着知识的积累,兄弟俩的才气也逐渐显现。曾中生写的文章,文笔清秀,内容丰富,颇有新意,深得老师的赞赏,经常作为范文在班上宣读和学校里公布。同学们把他称为“东乡才子”,把兄弟俩称为“兄弟才子”。暑假的一天,曾中生到黄阳书馆去玩,书馆里的人要他即兴写副对联,他欣然允诺,一挥而就写下“黄种于斯为盛,阳光到处皆增”,横批“黄阳小学”。这副对联既表达了他的雄心壮志,又展现了中华民族必然强大,母校前景光明的含义,深得乡亲们称道。“他们村里面历来就觉得,为他们出了这么两个人物感到自豪。因此他们也教育自己的子子孙孙,也要向他们兄弟俩学习。”市老年大学校长李宙南说。
在汉宁高小求学期间,曾中生尤其喜欢看反映时事、抨击时政、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报刊杂志。有一次,兄弟俩了解到县城禁烟所“挂羊头买狗肉”,以禁烟为名、行贩卖烟土之实,于是写了一副讽刺对联偷偷贴在禁烟所大门上,引起了聚集群众和同学们的一致抗议。
市老年大学校长李宙南说:“曾中生虽然那个时候才十四五岁,他对这个事就非常痛恨,加上老师又教过他们的一些学对联的基本知识,他在门口贴了一副对联,这幅对联是这么写的,‘所长无所长无所事事’,这边就是说,‘好处真好处正好逍逍’,意思就是讽刺这个所长,他们什么事都不干,只知道享乐鱼肉人民。”
在班主任的支持下,曾中生使用计策巧妙闯进赌馆,不露痕迹刺探到,的确有人在此聚众抽大烟的“军情”,又假装赌馆老板的外甥,引来暗自包庇赌馆的禁烟所长袁翥南,现场查获一堆烟具和烟土,在学生和百姓的簇拥下,这伙人也被扭送到了县知事公署。“因为当时资兴的戒烟并没戒好,因此老百姓意见非常之大,结果一告就联合了很多人告他的状,最后当时的政府、法院还是把他们拖到牢里面去了。”市老年大学校长李宙南说。
1922年,曾中生从郴州第七联合中学毕业,并受聘到乐成高小任教。为寻找革命真理,施展自己满腔抱负,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了曾中生,意思就是要象孙中山先生那样,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强盛而奋斗一生。不久后,兄弟俩都毅然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官学校,加入中国共产党,共同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从“兄弟才子”到“革命战友”,兄弟俩传奇的一生也一直影响着当地的村民。
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了资兴市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目前,正在对两曾故居作进一步的修缮,修建陈列馆,将曾中生、曾希圣兄弟俩为了中国革命前赴后继、奋斗终生的故事,代代相传。(推稿:廖英武)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刘震寰 曹裴媛 曹精元
编辑:何雨杏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